课堂7|在对比中明晰内涵——杜甫的《八阵图》诗歌讨论课

八阵图
唐代 ·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我们经典诵读的读本当中,课外诵读的第一首诗,就是杜甫的这首《八阵图》。
在读本上这首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注解,有孩子好奇地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
孩子这么问,我就把话题打了回去:“从这首诗的词语当中,你读到了什么呢?”
孩子思考了一下,就说:“三分国,说的应该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吧?”
有这么一点初步的印象,我就觉得非常棒,给孩子竖起了大拇指:“非常好!继续说你的感觉。”
“功盖三分国,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当中,功劳最大。这阳说的人,应该是诸葛亮吧?”
我对孩子笑了笑,肯定了他的想法,功盖三分国,的确就是在说,诸葛亮在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局面当中,功劳最大。

~~

“名成八阵图”又说的是什么呢?
有的孩子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对于诸葛亮的“八阵图”有那么一丁点记忆,我在教室里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孩子开口就说了:“诸葛亮最大的功劳就是八阵图,八阵图让他名气增大了很多。”
这样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可究竟有些细节性的故事,孩子们还是不知道的。
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讲述:“八阵图的确是诸葛亮的军事计谋。可是刘备不听话呀,他为了他的结义好兄弟,执意要向东吴出兵,最后肯定是大败而归。诸葛亮为了救他的主公,在白帝城附近,用石头布下了八阵图,抵挡住了东吴的追兵。”
我这么讲述之后,孩子们又问:“刘备这么不听诸葛亮的话,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救他?”
这话在当场有点扎心,一时之间,我有些无从回答。
结果,有孩子替我回答了:“诸葛亮要报恩啊,刘备三请才请得他出山呢,这么赏识他,无论如何,他都要誓死效忠,所以不管刘备做什么他都会保住刘备,不出什么事儿。”
我对这孩子伸出了大拇指,这样的回答颇有道理。

~~

“江流石不转。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大家不妨聊聊看。”从孩子们有限的所知当中,居然也能够破解这首诗的密码,实在令我很惊诧。
“江流是不是长江的流水?”有孩子这么小声问,很不是自信。
“石,是不是用来布置八阵图用的石头呢?”又有孩子问了一句。
“不转,就是不改变,应该是诗人杜甫看到的吧?”这个猜测,声音更小。
孩子们猜测了一阵,感觉是在向我求证,又感觉是在自言自语。
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我没有做出回应,等到他们全部安静下来之后,我笑着说了一句:“谁愿意把这一句的意思,完整表述一遍呢?”
教室里有那么一阵子沉默之后,有孩子站起来了,不过他的声音相当小:“诗人杜甫来到江边,看到了八阵图的模样,很多年,长江的流水不断冲刷,依然能够看得到痕迹。”
因为他的声音有些小,虽然说表述的非常完整,但后边有些同学肯定没有听到,我就让他重新再来一遍。
于是这孩子很用很大的声音,把这句话又重新重复了一遍。
说完之后,孩子还是很忐忑地看着我,他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说的,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我又一次朝孩子们伸出了大拇指:“我只是讲解了八阵图,咱们大家能够理解到这样的层面上,真的是太棒了!来,为自己鼓掌!”

~~

遗恨失吞吴。还剩下最后一句,这一句又要怎么理解呢?有了前面三个句子的理解,最后一局应该比较容易。
“这一句应该是诗人的感慨吧?”
“这应该是说诸葛亮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吧?”
“这一句应该是说刘备的吞吴理想没有实现吧?”
孩子们的猜测都有道理,不管是谁的感慨,谁的遗憾,八阵图能够留存到现在,的确能是对当时人物生平的印证。
我没有给出答案,没有给出任何一句肯定或者否定。但是,又有孩子对这个问题说话了——
“从第一句到第二句,甚至是第三句,都是在说的诸葛亮,所以这一句应该也是说诸葛亮,诸葛亮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一个人,没能实现吞吴的理想,应该是他最大的遗憾。”
孩子的话有理有据,说到了这个层面上,我唯有鼓掌罢了。

~~

临近下课,我抛出来最后一个问题:“对于这首诗,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
教室里安静了许久,才有一个声音出现:“这首诗,是写诸葛亮的,这没有错,可是,诗人在做什么呢?”
这一声音,打破了教室的沉寂,紧接着又一声音出现了:“从三国到大唐,这么多年,诸葛亮的八阵图还可以看到踪迹么?”
“八阵图是在沙滩上呈现的,在那么多年的风吹雨打中,怎么可能还存在呢?江流石不转,这石应该是诸葛亮的一腔忠贞不变,不是八阵图不变。”
天啊,我被孩子们的思辨震惊了,能想到这些太了不起了!

~~

思维一旦打开,就无法遏制前行的动力了。
“诗人看不到八阵图,心里边只能留着遗憾了。”
“八阵图救了刘备,刘备还是临终托孤,他的遗恨比诸葛亮的遗恨还要厉害吧?”
“八阵图是诗人写的,是写诸葛亮的,也是写刘备的,这遗恨,他们三个人都有才对。”
我只能抬手来鼓掌,为孩子们优秀的思维,和辨析意识。
“读书,只有用一段知识去比对另一段知识,用一段历史去比对另一段历史,用一个人的收获,去对比另一个人的收获,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大家从猜测中进行,越说越通透,越说越明白,越说越和历史对应,和当时的人物对应,真的是厉害至极啊!孩子们,为我们的优秀,给我们自己掌声!”
在孩子们自我表扬的掌声中,这节课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7|在对比中明晰内涵——杜甫的《八阵图》诗歌讨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