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 Guan读-依恋关系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迷恋型来访

1. 「冷漠型」「迷恋型」

冷漠型与迷恋型整合的共同方向是:自主性/独立性能够与亲密共存,不是非此即彼。

2. 由于无法预期早年依恋对象的反应,迷恋型个案学会了「要想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把自己的痛苦放大到让别人无法忽视的程度」,并且对于他人可能的不赞成/退缩/拒绝保持高度警觉——这种模式不仅损伤自尊,也损伤对他人的信任。

* 他们需要学会的是,不需要通过过度激活、放大自己的情感,或讨好,也能获得他人的回应。
* 而困难在于,在他们生命当中,「引人注目的不安全感」是最可靠的赢得他人关注的方法,很难让他们放弃。就如同让冷漠型个案放弃他们赖以生存的独立与自我依赖。

3. 迷恋型来访常常呈现很多很多痛苦的感受,会不自觉地引起咨询师的关注。但如果过于跟随他们的表面情绪,其实也与他们一样,妨碍了去看到真正深层的情绪——书中提到「恐惧/愤怒/悲伤和真正的需求」

4. 迷恋型有两种典型的模式:①无助模式,对应着弗洛伊德最早期的癔症研究,即歇斯底里,以及后来区分出的表演型人格,②愤怒和混乱模式,常常对应边缘型人格,一部分也被归于未解决型。

5. 「无助模式」来访,在人群当中相当显眼,看上去情绪高昂,甚至戏剧化。他们以无助与他人连接,对自己的需求毫不掩饰。

在咨询当中,可能表现出非常依赖咨询师,相当配合、讨好。当咨询师感受到自己特别想提供帮助时,需要警惕:去回应这种表面的无助,会不会反而证实了来访者认为的无助感——而实际上来访者的资源和能力,比他自己知道的更多,但他们几乎都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力量,因为「无助」是他们(无意识地)保持关系的惯用方式。

* 婴儿时期,他们全神贯注地关注能否得到母亲的回应,以至于不能进行自主探索;
* 成年后,他们过度关注自己能否得到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 在咨询室里,他们全神贯注地关注与咨询师的关系,生怕被抛弃。

——可只有当他们不那么强迫性地关注「关系」时,才能注意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去应对问题。

6. 咨询师提供矫正性的情绪体验,需要给出稳定而适度的情绪反馈,即,不管来访者表露情绪是平静,或者是激烈,给出不多不少的、稳定的回应,尤其不因为来访者表现出过多的无助而给予过多的指导或关心

——这种「稳定回应」正是他们生命历程中一直缺乏的。

一个可供参考的基准线是,「我会如何对待其他来访者?」当我很想对Ta这么做,但如果是其他的来访者,我是否也会这样做,我是否仅仅在为Ta破例?

7. 对这类来访者忍不住想要过度保护,也可以形成一个推测:这很有可能这是其父母对Ta的反应之一,用自己的感受,去覆盖Ta的感受。

典型例子是,孩子说不冷,但大人认为Ta冷,强迫孩子穿衣服。行为传达的意思是「我的感受比你的感受更重要」,那么孩子自然形成的模式是「不敢信任自己的感受」,总要依赖他人指导。

8. 对冷漠型来访,需要平衡共情与面质;

对迷恋型来访,需要在「为情绪留出空间」和「鼓励Ta思考自己的感受」之间做平衡;

对冷漠型来访,有时需要替Ta去感受,但是不能做太多;

对迷恋型来访,有时需要替Ta去思考,但是不能做太多。

9. 「情欲移情」通常发生在无助的迷恋型来访者身上,如果仅仅将情欲移情当作移情来讨论。往往会掩盖掉背后的依恋主题。就如同如果仅仅讨论一个人滥交的行为,往往会忽略背后亲密关系的议题。

性作为依恋的替代品,在他们心里,除了性,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处理关系,除了用性,不知道如何获得亲密。表面上他们时常使用性,但其实无法享受性。

迷恋型的「愤怒和混乱模式」更接近未解决型。不知道为什么,迷恋这章内容实在是太多了,留到下节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4 Guan读-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