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孟子7.2-7.3

7.2【原文】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①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圆规与曲尺,是制作方形与圆形的最高标准;圣人是人类做人的极致。要做君主,就要充分实践君主的道;要做臣子,就要充分实践臣子的道。这两方面都效法尧与舜就可以了。不以舜侍奉尧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以尧治理百姓的方式去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行仁与不行仁罢了。’虐待百姓太过,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过,也会危及自身,国家削弱,死后号叫做‘幽’、“厉’,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他的恶名)。《诗经·大雅·荡》上说:‘殷朝要引为鉴戒的不在远处,就是前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注】①暴其民甚,暴:欺凌;凌辱。
②周朝末期,先有厉王,其孙为幽王。根据谥法,“厉”是杀戮无辜;“幽”是壅遏不通,动祭乱常(《逸周书·谥法解》)周厉王禁止别人议论国事,否则杀掉,人们“道路以目”,最终引发“国人暴动”,被驱逐。周幽王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并废掉太子,太子的舅舅申侯联合犬戎,攻入镐京。西周亡。

7.3【原文】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wù)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wù)醉而强(qiǎng)酒。”

【译文】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取得天下,是由于行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行不仁。国家衰颓、兴盛、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如此。天子行不仁,不能保住天下;诸侯行不仁,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行不仁,不能保住祖庙;士人与百姓行不仁,不能保住自身。如果害怕死亡却又以行不仁为乐,那就像害怕喝醉却偏要喝酒一样。”

【注】①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诸侯的国都,皆立社稷之神。因此社稷为国家之称。大夫的采邑称为“家”,可立祖庙,是为宗庙。

【解读】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有些事物只有两面,比如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即仁只有仁与不仁两面。

我思考了半天,也的确想不到何为半仁的状态。比如,我们见到一只流浪的小动物,很可怜它,这就是我们内心的善良、仁爱之心;但如果不能伸出援手,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停留在可怜上,依旧是不仁的表现。很多时候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是否做了。就像齐宣王一样,总是说自己这样那样的毛病,以此为借口而不去真的做。这依旧是“不仁”的表现。

既然是总是停留在想上,停留在自以为是上,而不去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行动,总是背道而驰,那结果肯定也是与所想背道而驰。所以,不但要想,还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如果前人已经总结、告知了正确的方法,那就要依照这去做,而不是不做。无论历史的长河流淌多久,先人留下的正确的、精华的事物,依旧经得起岁月地打磨和考验。永远值得我们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5月15日-孟子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