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很有意思的一部心理学入门书籍,一本读来引人入胜的趣味小说,本书以《柳林风声》中的人物为故事发展主线,围绕蛤蟆这一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进行层层分析,读后很是获益。

         静下来思考,身边熟悉的人,以前看上去难以理解的言行举止,似乎也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理解,比如孩子奶奶数十年如一日无休无止全方位多层次的的怄气行为:住在同一屋檐下一块吃饭一张床休息的丈夫,可以怄三个月的气不说话;亲生的闺女儿子可以一年二年不搭理;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可以几十年不联系不说话。偏执的让人害怕,现在看来,大概是她心理上一直拒绝成长,沉浸在儿童状态里,而怄气在“适应性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映,怄气的人总是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的很反常。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映。

        成年人这种重演童年的幼稚行为模式,会导致两个负面效果,第一就是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老话会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拒绝变成“成人”的人,确实是可恨又可怜,说到底,你生活的底色是选择快乐、悲伤还是愤怒,最终的选择还在于自己,没有什么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让你的无非是你自己,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是我们让别人伤害自己,让自己生气,让自己懊恼,让自己难过。

         无论是做心理咨询还是通过其他的什么治疗手段,最终能够做出“选择”的还是我们自己,智者向内寻求力量,共勉之。


儿童释放愤怒的方式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