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知天命”之年正好在中间,未曾逾越,也未曾退后,只是默默地矗立在人前,形成了一块丰碑,受人遥望,也受人景仰。
为何五十岁的人生要“知天命”?因为人看透了世事沧桑,见惯了聚散无常,也就不再强求,不再执着,而是懂得随遇而安。
人来了,那便点点头问个好,人走了,那便挥挥手道个别。很多人与事,强留留不住,强挡挡也不了。要到人海去的人终归要回到人海,一定要发生的事儿,也无法阻止,只能怀着淡然心,面对着糟心事。
有句话说得好:“活得久了,也才慢慢懂得,来日方长是梦幻,而人走茶凉才是常态。”
一杯茶,本想放久一点等着明天去喝。可从你转身的那一刻开始,它就已经凉了,再喝,也已经少了原本的那种滋味了。
人生之事,就像在与人喝茶。你品茶品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与别人一起喝茶,品的则是离合悲欢。这离合悲欢的常态,既是别人,何尝不是自己呢?
人到五十,当你离开你的岗位,原本的一切也就悄然倒塌了。当你离开你的朋友,原本的情谊也就不再了。当你把一些事抛诸脑后,原本的位置也就拱手让人了。可是,这是常态。
人到五十,接受“人走茶凉”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是一个不断飘移的过程,你我所路过的每一个地方,见过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所以,别太在意人走茶凉,物是人非。”
人最大的特点并非“别离”,而是习惯性地“念旧”。既对外人外事念旧,又对自己的过往而念旧,可念着念着,也就被禁锢在生活的琐事之中了。
单位里有个老局长,在这个位置干了几十年了。他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也喜欢那种被别人尊敬和景仰的感觉。
可是,由于身体的缘故,他有一次在岗位上突发心脏病,所幸的是,他因送院及时,也就被抢救回来了。
当身体恢复了一些后,他的家人劝他回家逗逗儿孙,安享天年算了,别再回单位工作了。老局长心里很不乐意,他不想离开那个安稳多年的位置,也不想被带了多年的下属忘记。可是,最后他也还是提前退休回了家,当了个“闲人”。
虽然离开了单位,但他经常和单位的一些老伙计畅谈,也经常打听单位里的动向。他得知,替补他位置的,是他以前的老对头。老局长心很不自在,但也又无可奈何。
某次,他以探望老朋友为借口回到了单位。由于他早已退休,不仅进入大楼要登记,就连进入办公场所也要等候。就因为这样,老局长越想越不甘心,也就气冲冲回到了家中。
没法子,老局长脾气倔,一生闷气就生了一个月,人也憔悴了不少。不仅如此,他原本的老毛病高血压犯了,头晕脑胀的。幸好去到医院及时,否则离“中风”就不远了。
事后,老局长感慨,上天给了他两次“及时”的机会。而自己的赌气,不过是和改变不了事实较劲罢了。当个“闲人”,也许是人走茶凉后的自己的最好的安排。
人到五十,看透世事沧桑
有句话说得好:“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未曾看透,心也就静不下来;未曾经历,心也就不会只在。无论走到何种地步,既然无法改变,那便要接受。与其折磨自己,不妨给自己些安稳,给自己一片生机。
老局长之事,其实带给我很大的启发。本就要退休的老人家了,理应好好安享天伦之乐。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属。
为了早已逝去的那个位置而揪心,不过是和自己过不去,和生活过不去罢了。就算想改变,也根本无济于事,又何必计较呢?
世上之事,最现实的莫过于“人走茶凉”,最实在的莫过于“人走茶凉”。前者给人反映了这个“立即清空”的残酷世道,后者反映了远去生活的回归。
其实这一点苏轼做得特别好。被人贬到偏远山区了,虽然有时候会介怀,可最终还是回到了潇洒的老样子,不然他在沼泽遍地的岭南写不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篇。
当他路遇风雨,身边的随从都跑散时,可他依旧淡然地走在道路上,还淡淡地吟唱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内心之曲。
为了已然过去的事儿而伤感,不值得;为了无法改变的现状而闹心,没必要。人到五十,与其说要知“天命”,不如说要知“现状”,懂得有起有伏,有进有退,才是人生的本质。
人到五十,平常心度过余生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以平常心过生活,以释怀心过余生。”
人到五十,最难过的心也许就是“平常心”。放不下曾经拥有,可已然消逝的一切,放不开那些无法改变的琐事。
放不开,受害的不是别人,永远是那个纠结的自己。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别纠结。要知道,和年轻人纠结,你没有他们的精力;和琐事纠结,你失去了恬静释然的生活;和烂人烂事纠结,你平淡的生活将生发出许多矛盾。
苏轼有句诗写得好:“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是什么?便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为往事扰,不为来日愁,余生只爱“笑”。笑对人间琐事,笑对世道不公,笑对人心不古,笑对人走茶凉。
茶既然凉了,那就起身走人吧。把茶杯和茶留在原地,等待着岁月的尘封,让以往的痕迹统统掩埋在岁月的沙漠之中。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