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13臣道篇诗解2谏争辅拂社稷之臣

《荀子》卷13臣道篇诗解2谏争辅拂社稷之臣

题文诗:

从命利君,谓之恭顺;从不利君,谓之媚谄;

逆命利君,谓之忠诚;逆不利君,谓之篡夺;

不恤不顾,君之荣辱,国之臧否,偷合苟容,

持禄养交,谓之国贼.君主之有,过谋过事,

将危国家,惧陨社稷;大臣父兄,进言于君,

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劝谏;进言于君,

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苦争;比知同力,

率群臣吏,相与强矫,君虽不安,不能不听,

遂解国患,除国大害,尊君安国,谓之辅佐;

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危,

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大利,谓之拂正.

谏争辅拂,社稷之臣,国君之宝,明君尊厚;

闇主惑君,以为己贼.明君所赏,闇君所罚;

闇君所赏,明君所杀.伊尹箕子,可谓谏矣;

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于,赵可谓辅;

信陵君于,魏可谓拂.从道非君,情真义深.

  【原文】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1>,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陨社稷之惧也<2>;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3>;有能比知同力<4>,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5>,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6>。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闇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闇君之所罚也;闇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7>,比干、子胥可谓争矣<8>,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9>,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10>。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注释〕  <1>臧否[zāng pǐ 音赃匹]:好坏。 <2>惧:担心。“危国家、殒社稷”是“惧”的宾语。 <3>争[zhèng 音郑]:同“诤,拼命规劝。 <4>比:合。智:《集解》作“知”,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 <5>强[qiǎng 音抢]:勉力强求。 挢:同“矫”,强行纠正。 <6>拂[bì 音弼]:通“弼”,匡正,矫正式的辅助。 <7>箕子:纣王的叔父,为太师,封于箕(在今山西太谷东北)。他曾劝谏纣王而被囚禁,周武王灭商后获释。 <8>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商王文丁(太丁)的儿子,故又称王子比干。他因劝说纣王而被剖腹挖心。 子胥:姓伍,名员[yún 音云],字子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受楚平王迫害而逃到吴国,为吴国大夫。他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成就霸业。吴王夫差时,他屡次不顾老命极力劝阻夫差,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结果吴国被越国所灭。 <9>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惠文王的弟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他曾三任赵相。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他组织力量坚守,后又向楚、魏求救。公元前257年,楚、魏援军至,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 <10>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号信陵君。秦围赵都邯郸,赵来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救赵,后又畏秦而让晋鄙按兵不动。信陵君数谏魏王无效,便设法窃得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于公元前257年至邯郸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曾联合五国击退秦军对魏国的进攻。〔译文〕

      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顺从,服从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谄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篡夺。不顾君主的荣辱,不顾国家的得失,只是苟且迎合君主、无原则地求取容身,以此来保住自己的俸禄、去豢养结交的党羽罢了,这种人叫做国家的奸贼。君主有了错误的谋划、错误的行为,国家将危险、政权将灭亡,这时大臣、父兄中如果有人能向君主进呈意见,意见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离去,这叫做劝谏;如果有人能向君主进呈意见,意见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殉身,这叫做苦诤;如果有人能联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协力,率领群臣百官一起强迫君主、纠正君主,君主虽然不服,却不能不听从,于是就靠此消除了国家的大忧患,去掉了国家的大祸害,结果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这叫做辅助;如果有人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反对君主的错误行为,因而使国家转危为安,除去了君主蒙受的耻辱,功劳足够用来成就国家的重大利益,这叫做匡正。所以劝谏、苦诤、辅助、匡正的人,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大臣,是国君的宝贵财富,是英明的君主所尊敬优待的,但愚昧的主子、糊涂的国君却把他们看作为自己的敌人。所以英明的君主所奖赏的人,却是愚昧的君主所惩罚的对象;愚昧的君主所奖赏的人,却是英明的君主所杀戮的对象。伊尹、箕子可以称为劝谏了;比干、子胥可以称为苦诤了;平原君对于赵国来说,可以称为辅助了;信陵君对于魏国来说,可以称为匡正了。古书上说:“依从正确的原则而不依从国君。”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荀子》卷13臣道篇诗解2谏争辅拂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