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今天晚上读了《非暴力沟通》感受的根源下的难以承受的痛苦和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这两小节的内容,我觉得无法压缩原文内容,会有大量引用原文的地方。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他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这一段是原文。

    我反复读了几遍,更觉得是这样。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可见女性容易被引导自我牺牲不是我们国家的特例,只是我们国家这种情况更严重。我身边就有女性朋友早早辍学打工,供养哥哥或者弟弟上学、买房子、娶媳妇,并被默认是理所应当的。而云南一些地方是大家的共识,女孩子就是要为家里的男孩子做贡献的,她嫁人收到婆家的彩礼钱就是要给哥哥或者弟弟的,不给或者不为婆家要钱就被视为女子不孝,是个白眼狼。最初听到这个事情时,我真是被惊到了,早都认为21世纪了,哪里还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被动地要求女性牺牲自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感受和需要;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深以为然。我们试着去做自己的主人,解决好自己的需要,世界就会对一份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