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读书】从朱易事件联想到如何科学思考

近日北京冬奥会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每天都上演着精彩赛事。花样滑冰团体赛项目中,中国选手朱易在自由滑中出现失误,分数垫底,最后中国队以第5名收官。

赛后,看到朱易在赛场上落泪。我说,可能比赛压力太大了。没料到孩子却说,“本来她没有资格参赛的,就因为有一个科学家父亲,所以顶替了别人的名额。”

“不能这样说,冬奥会选拔岂是儿戏,这跟父亲是谁没有关系。”

孩子说,“本来就是,说了你不信。”

还想跟孩子争辩两句时,突然想起最近看的万维钢老师的一本书《科学思考者》,于是打消了和孩子争辩的念头。

孩子说的话里有事实,比如朱易的父亲确实是一位科学家。也有他自己的主观判断,比如顶替别人的名额。

这个观点可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也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如果我想要反驳这个观点是比较困难的,除非我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那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去研究或者去和孩子争辩呢?

不值得,因为书中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思考力应该优先用在跟自己有关系的事上,对无关的事少说话。”

万维钢老师是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得到APP订阅专栏主理人。主张以科学精神钻研社会现象,擅长让高端的道理落地,乐于激发读者思考。

这本《科学思考者》运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共22个章节,每个章节后面还有作者的答读者问,里面的内容也很精彩,对于章节内容的理解起到辅助作用,读完这本书可以对“思考”多一些认识。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不需要思考的。只有当出现问题,想不明白又想改变时,才会去思考。

思考能够帮我们明辨是非,知道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有了这样的判断,才能够学会找到答案。

然而思考又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很容易走入思考的误区。如何科学思考,书中提供了很多观点和方法。

还是用上面事实与观点举例子。以前我经常跟孩子说这句话,“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因为观点是主观的,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做出的判断不同。

然而作者万维钢却认为,我们不能说观点无对错,思考就是要取得正确的观点

因为事实和观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如果事实明确、真实且完整,观点也不会错到哪里。

之所以出现“错误”的观点,有可能是没有使用全面事实,而是选择性接收自己喜欢的事实。

举个例子,孩子数学最近考了122分(满分150分),相较以前成绩,这个分数并不高。

如果是主观判断,可能会说,“你退步了”;

如果是价值判断,可能会说,“你太不用心了”;

如果是个人建议,可能会说,“你要多刷刷数学题”;

如果是对未来的预测,可能会说,"你下次一定能考好“。

以上都是基于部分事实(122分)给出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孩子接受,也可能不接受。

如果要给出正确的观点,并且孩子能够接受,需要更多的事实,比如数学试题难易度;难易度和上次比较是高了还是低了;班级、年级排名变动情况;错题类型;错题是第一次出现还是再次出现等等。

所以当我们获得更全面的事实时,就能给出正确的观点。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不仅更好的理解事实和观点,生活中也可以去运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如何理解奇迹思维、愿望思维、故事思维,如何演绎和归纳,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和假设等等。

《科学思考者》有360多页,看起来有点厚,但确实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你不想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随意躺平,除了勤学、敏行,希望有更多时间来思考。

成为善思者,成为科学思考者,才能享受思考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心读书】从朱易事件联想到如何科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