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包办与海归的失落,父母如何让孩子变得不自信的

文|花姐姐

父母的包办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不久前,见到了高中时的好友小雨,她神色恍惚,跟她聊天的时候,她总是显得有些沉默,好像怕被别人看透一点点似的,总想隐藏自己,与曾经的小雨判若两人。

高中时代的小雨,个子高挑,特别爱说话,人也长得漂亮,喜欢表演,所以高考结束后,家里就她去美国学表演。

临出国的时候,小雨信誓旦旦的说:”我要成为最有名的女演员“。

那时,我们都非常崇拜她,因为那时家里愿意掏钱送孩子出国的家庭并不多,但是小雨成绩优秀,父母支持他,而且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专业。

那时的小雨,意气风发,有着无限憧憬的未来。

为了打破沉默,我问小雨:“多年不见,你变了好多,现在的你看起来有些消沉,能跟我讲讲为什么吗?”

小雨起先有些不愿意回答,但在我讲了自己这些年的自我成长之路之后,小雨说:“我回国了,但是在国内我根本找不到好的工作,于是,在我妈的介绍下,来到一家公司开始做行政,但是你知道,行政的工作谁都可以干,而且跟我专业相差太远。”

我问:“那你为什么回来?”

“我妈妈要我回来的”小雨快速的回答了我,但是之后又放缓语气说:“在美国也很难找到表演类的工作。”

”那你有在国内寻找相关方面的机会吗?“我问。

小雨有点不自信又有点愤恨的说:“我找过,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这份工作还是父母好不容易帮我找到的。”

“这样挺好的,你可以一边做,一边再找机会。”我小心翼翼的回复到,怕刺痛小雨。

“我真不想要他们给我安排生活。”小雨遥遥头说:“从小我的父母就帮我安排我的生活,他们总是为我做决定,考什么大学,要不要出国,甚至现在回国,每件事情其实都不是我自己的决定,父母总是有理由,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但是,为什么以前每次提到父母,都充满感恩呢?”我疑惑的问。

小雨说:“这大概是因为以前的经历都比较顺吧,而现在找工作处处碰壁,让我开始责怪父母总是帮我安排生活,你不知道,其实以前也不太喜欢,但是说不出为什么不喜欢,只到最近,我才发现,我终于变成了他们希望的,没有主见,离他们就活不了样子。”

“你既然不喜欢父母的安排,但是为什么又要接受父母给你安排的工作呢?”我试着帮助小雨分析到。

”我的父母不会同意。“小雨说:”也许也是因为这些年留学的生涯太苦了,我也想歇歇。”

看到小雨欲言又止的表情,我试着鼓励她说:“是否可以详细说一说呢?”

小雨说:“国外其实很寂寞,常常只有我一个人,虽然会有同学,但是大家只管自己,所以,有什么事情还是自己抗,此外,生活费也挺高的,家里给的钱常常不够我的花销,父母以我在美国读书为傲,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常常要面对房东催租,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打工的地方,但是工作时间要到很晚,你想,一个女孩子,半夜,累得不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连水都喝不上的时候,感觉有多么的凄凉。”

听完小雨的这段描述,我似乎能读懂小雨的苦,以及为什么对父母的矛盾心理了。

小时候,在父母的安排下小雨一直顺风顺水,她享受并体验这种成功,出国后,面对留学生活,虽然有些坎坷,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主,所以,小雨也能坚持。

然而,回国后,找不到工作,父母又帮小雨安排工作,让小雨体验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小雨对大多的数的事情失去了兴趣。

小雨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于是,她就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归结到父母的包办上。

那究竟是小雨应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父母呢?

在我看来,小雨已经超过18岁了,不管在小雨小的时候,父母的养育方式多么不对,现在小雨都要学会自我成长,学会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没有责任,毕竟前面的18年是人一生中的地基,地基是否稳固直接决定房子的质量,所以,做为父母,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孩子最后如此失落?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次选择,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你是如何做选择的呢?

是经验,直觉还是分析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大事靠感觉,小事靠理性。

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只有喜欢才能坚持做下去,而喜欢就是一种感觉,没有原因。

伊曼努尔·康德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即使经过最严格的检验,我们也无法完全透视行为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当我们用理性做决定时常常并不是好的策略,相反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时候能进入我们意识内容只是我们心理现实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想法是潜藏在水面之下的,所以,即便我们很客观的有逻辑的进行分析,实际上我们离原来的面貌已经很远了。

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必然有支持和不支持我们当前行为或态度的证据出现,因此,无论我们最终决定偏向哪一方面,总会有许多东西阻止我们做出决定。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看似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也难免会后悔。

即便是作家王蒙也是如此,在谈及黄昏恋时,他说,我是被秒杀,一见钟情。

他还补充到,很多重在的决定都是一瞬间两三秒做出的,他说:

依着自己的感觉来,做决定,轻松愉快。

而感觉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的观念,人们常说,做与不做,一念之间,其实就是观念。

那问题来了,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是这样解释的:

观念是人在观到(感知)的同时形成的念。念是想法,这种想法不是推理的结论,而是感知的结论。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就可以形成五观(念),其中眼观最为多见。所以,观念不源于逻辑进程,无关知道的系统性,不是抽象推理的结果。观念只与直接感知有关,与经历的具体事件有关,与事件留存于心的情境有关。

也就是说,经历直接影响着人的观念,进而影响到人的决定。

由于观念的直观性,获取简单,存在方式为生动的画面,所以,观念可以成为意识流的素材在人的一生中时而闪现或出现在脑海中,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决定。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面对的环境也各不相同,经历自然也不相同,所以,他需要每一次的决定来探索自己的认知边界,让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但是,遗憾的是,父母认为自己的经历丰富,可以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于是包办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决定。

但是,我们要知道,父母的认知不等于孩子的认知,父母的经历不等于孩子的经因,并且孩子也需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做出决定,探知自己的认知边界,只有这样他才知道他是谁,他才能做自己。

学会做自己,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并不是说孩子明天要走入社会他就会做自己了。

所以,父母们不要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孩子身上。

例如,现在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在上学时不能恋爱,可是毕业后发现孩子不小了,又急着让孩子结婚。

但是,孩子对异性的认知,对结婚的观念一定是从恋爱的经历中得来的,如果没有形成对婚姻的观念,婚后能幸福吗?

最后,花姐姐想说的是,不要包办生活,做为父母,我们经历多,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经历分享给孩子,但注意,选择一定由孩子来做,如果孩子不接受,我们又认为这件事情对孩子非常重要,可以试着引导,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做,那么接纳是最好的选择。

龙芳:家庭教育指导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陪伴,希望我的分享能陪您一起成长。

如果您也想成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可以添加微信us-52wu。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包办与海归的失落,父母如何让孩子变得不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