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

一、 什么是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是(Premack)是普雷马克在1965最早提出的。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

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孩子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普雷马克原理,简单的说,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例如,普雷马克原理认为:“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林肯说过:“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二、 普雷马克原理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1959年普雷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孩子们从两种活动中选一种:玩弹球游戏机或吃糖。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有趣的是,对于喜欢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对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提高他们吃糖的数量。这种要想B,除非A的普雷马克原理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某些缺点的一个不错的妙方。

孩子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家长运用“普雷马克原理”轻松解决

三、 家长用错“普雷马克原理”,经常误踩的雷区:

1、“我先让你玩一个小时,但一会儿你必须练一个小时的琴”低频行为和强化物顺序颠倒。


妈妈接君君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好朋友亮亮,两人相约一起踢球。君君央求妈妈先玩一会儿球,再回家写作业。妈妈并不情愿,但想借机换取孩子晚上练琴的口头许诺。于是,妈妈允许君君先玩一个小时,但必须答应妈妈回家练一个小时的琴。君君满口答应,但回家后并不情愿练琴,变成了母子俩争执的事端。


很多家长遇到此事会非常恼怒,认为孩子不遵守承诺,而孩子玩之前心潮澎湃,回家后有懒惰性、无约束感,对不情愿的学习行为,会更加反感。


颠倒低频行为和强化物的顺序,使得“普雷马克原理”失效。如“你如果现在回家练一个小时琴,等下就可以和亮亮踢球一个小时。”


2、 “如果你尽快完成作业,我就给你做晚饭!”强化物没有找准。


君君写作业磨磨蹭蹭,妈妈气急败坏的过来训斥了很多次,都效果不好。妈妈说如果你不完成作业,我就不做晚饭。看似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刺激孩子做好学习行为。但吃晚饭这个强化物,并不能引起孩子的真正渴望,吃饭只是对于大人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想利用“普雷马克原理”,一定要选孩子最感兴趣,最渴望的事情或物品做强化物,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可以询问孩子,你写完作业最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可做家长寻找强化物的参考。


3、“你快点写完作业,我就让你看电视。”行为质量要求不具体。


君君写作业总是拖沓,一会要吃零食、一会走动不够专注,又一心惦记6点的动画片播出。妈妈为了要求他如果快点写作业,就可以看电视。君君记住妈妈的话,赶紧糊弄完作业,6点准时打开电视。妈妈检查作业发现,错误百出、字迹潦草,更有漏写作业情况。


很多家长都会要求孩子洗完作业,就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并不关注孩子低频行为质量,这使得“普雷马克原理”的作用大打折扣,效率不高。


4、“你如果练琴13课完成的又快又好,我就让你玩游戏”强化物没有具体要求。


君君今天不想练琴,懒洋洋的躺在床上。妈妈为了激励君君坚持练琴,想用君君最喜欢的玩手机游戏这件事激发一下。如果坚持练琴,且质量优质,就可以玩手机。君君喜出望外,赶紧练琴,确实高效,但因为妈妈没有指出玩游戏的时间,结果,这份君君当天玩了一个半小时,妈妈怎么说都不放下手机。妈妈恼怒不已,觉得得不偿失。


家长利用强化物激励孩子的时候,没有做出具体要求,如玩手机15分钟、30分钟这种细化奖励,造成孩子不断享用奖励,“普雷马克原理”的使用效果并不好。



5、“你全部做完这么多的作业,可以看20分钟电视。”低频行为阻力过大。


君君今天的作业特别多,自己感觉到压力重重,所以写起作业来,唉声叹气,慢慢悠悠。妈妈为了激励孩子,提出如果全部完成作业,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君君对此,并不感兴趣,依旧磨磨蹭蹭。妈妈很疑惑,平时最爱看电视的君君,为什么这次用“普雷马克原理”激励他不管用了呢?


原来君君的作业量超出平日3倍,即便集中精力写完,也可能需要2个小时,君君的焦虑来自于量大完不成,所以心理暗示自己完成作业可能要很晚,什么奖励到睡觉时间都可能实现不了。


低频行为目标过大,也会减弱“普雷马克原理”更好应用。如果拆解成小任务,如写完语文作业,可以休息10分钟看电视。再完成数学作业,可以休息十分钟做想做的,效果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