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遍历
先序:父左右
中序:左父右(在二叉查找树中做此遍历可以得到一个有序数列)
后序:左右父
二叉查找树:
遵从“左父右”的大小顺序原则(从小到大)
平衡二叉树:
在符合二叉查找树的条件下,要求任意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能超过1
算法复杂度
算法复杂度分为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时间复杂度
T(n)的简便计算:
算法中的基本操作一般是最深层循环内的原操作。 算法执行时间大致 = 基本操作所需的时间 X 其运算次数。 在算法分析时,计算T(n)时仅仅考虑基本操作的运算次数。
例如上述的例子:
for (j = 0; j < n; j++) { c[i][j] = 0; for (k = 0; k < n; k++) c[i][j] = c[i][j] + a[i][k] * b[k][j]; } }
基本语句是 ci = ci + ai * b[k]
此处应是O(n^3)
这种简化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同,但分析过程更简单。
另外,
对数阶的例子:
while(i
执行次数为x次 2^x = n 则 x = log 2 n 时间复杂度为O(log2n)
指数阶的例子
if (n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aFunc(n - 1) + aFunc(n - 2); }
显然运行次数,T(0) = T(1) = 1,同时 T(n) = T(n - 1) + T(n - 2) + 1,这里的 1 是其中的加法算一次执行。显然 T(n) = T(n - 1) + T(n - 2) 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通过归纳证明法可以证明,当 n >= 1 时 T(n) < (5/3)^n,同时当 n > 4 时 T(n) >= (3/2)^n。所以该方法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表示为 O((5/3)^n),简化后为 O(2^n)。
常用的时间复杂度所耗费的时间从小到大依次是:
O(1 )< O(logn) < O(n) < O(n*logn) < O(n^2) < O(n^3) < O(2^n) < O(n!) < O(n^n)
空间复杂度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变量的内存分配发生在定义的时候忽略常数,用O(1)表示
递归算法的空间复杂度=递归深度N每次递归所要的辅助空间*
对于单线程来说,递归有运行时堆栈,求的是递归最深的那一次压栈所耗费的空间的个数,因为递归最深的那一次所耗费的空间足以容纳它所有递归过程。 a = 0 b = 0 print(a,b) 它的空间复杂度O(n)=O(1);
def fun(n): k = 10 if n == k: return n else: return fun(++n) 递归实现,调用fun函数,每次都创建1个变量k。调用n次,空间复杂度O(n*1)=O(n)。
for(i=0;i
temp=0; for(i=0;i
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含有红黑结点并能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红黑树是一个平衡的二叉树,但不是一个完美的平衡二叉树。它必须满足下面性质:
性质1:每个节点要么是黑色,要么是红色。
性质2:根节点是黑色。
性质3:每个叶子 节点(NIL)是黑色。
性质4:每个红色结点的两个子结点一定都是黑色。
-
性质5:任意一结点到每个叶子结点的路径都包含数量相同的黑结点。
如果一个结点存在黑子结点,那么该结点肯定有两个子结点
B+Tree
B树:
B树又被称为B-树(B-Tree)
它又叫平衡多路查找树,它不是二叉树,每个节点可以拥有多个子节点。
和平衡二叉树相同的点在于:B 树的节点数据大小也是按照左小右大,子树与节点的大小比较决定了子树指针所处位置。
B-Tree是为磁盘等外存储设备设计的一种平衡查找树。
B+Tree是在B-Tree基础上的一种优化,使其更适合实现外存储索引结构,InnoDB存储引擎就是用B+Tree实现其索引结构。
B+ 树的三个优点:
层级更低,IO 次数更少
每次都需要查询到叶子节点,查询性能稳定
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范围查询方便
B+树索引是B+树在数据库中的一种实现,是最常见也是数据库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索引。B+树中的B代表平衡(balance),而不是二叉(binary),因为B+树是从最早的平衡二叉树演化而来的。在讲B+树之前必须先了解二叉查找树、平衡二叉树(AVLTree)和平衡多路查找树(B-Tree),B+树即由这些树逐步优化而来。
参考链接:http://www.liuzk.com/410.html
常见的排序算法以及代码实现
直接插入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稳定
经常碰到这样一类排序问题:把新的数据插入到已经排好的数据列中。
将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排序,然后构成一个有序序列
将第三个数插入进去,构成一个新的有序序列。
对第四个数、第五个数……直到最后一个数,重复第二步。
如何写写成代码:
首先设定插入次数,即循环次数,for(int i=1;i
设定插入数和得到已经排好序列的最后一个数的位数。insertNum和j=i-1。
从最后一个数开始向前循环,如果插入数小于当前数,就将当前数向后移动一位。
将当前数放置到空着的位置,即j+1。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length=a.length;//数组长度,将这个提取出来是为了提高速度。
int insertNum;//要插入的数
for(int i=1;i=0&&a[j]>insertNum){//序列从后到前循环,将大于insertNum的数向后移动一格
a[j+1]=a[j];//元素移动一格
j--;
}
a[j+1]=insertNum;//将需要插入的数放在要插入的位置。
}
}
希尔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1),不稳定排序
对于直接插入排序问题,数据量巨大时。
将数的个数设为n,取奇数k=n/2,将下标差值为k的书分为一组,构成有序序列。
再取k=k/2 ,将下标差值为k的书分为一组,构成有序序列。
-
重复第二步,直到k=1执行简单插入排序。
如何写成代码:
首先确定分的组数。
然后对组中元素进行插入排序。
然后将length/2,重复1,2步,直到length=0为止。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void sheelSort(int[] a){
int d = a.length;
while (d!=0) {
d=d/2;
for (int x = 0; x < d; x++) {//分的组数
for (int i = x + d; i < a.length; i += d) {//组中的元素,从第二个数开始
int j = i - d;//j为有序序列最后一位的位数
int temp = a[i];//要插入的元素
for (; j >= 0 && temp < a[j]; j -= d) {//从后往前遍历。
a[j + d] = a[j];//向后移动d位
}
a[j + d] = temp;
}
}
}
}
选择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不稳定排序
常用于取序列中最大最小的几个数时。
(如果每次比较都交换,那么就是交换排序;如果每次比较完一个循环再交换,就是简单选择排序。)
遍历整个序列,将最小的数放在最前面。
遍历剩下的序列,将最小的数放在最前面。
-
重复第二步,直到只剩下一个数。
如何写成代码:
首先确定循环次数,并且记住当前数字和当前位置。
将当前位置后面所有的数与当前数字进行对比,小数赋值给key,并记住小数的位置。
比对完成后,将最小的值与第一个数的值交换。
重复2、3步。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void selectSort(int[] a) {
int length = a.length;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循环次数
int key = a[i];
int position=i;
for (int j = i + 1; j < length; j++) {//选出最小的值和位置
if (a[j] < key) {
key = a[j];
position = j;
}
}
a[position]=a[i];//交换位置
a[i]=key;
}
}
堆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1),不稳定排序
对简单选择排序的优化。
将序列构建成大顶堆。
将根节点与最后一个节点交换,然后断开最后一个节点。
-
重复第一、二步,直到所有节点断开。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void heapSort(int[] a){
System.out.println("开始排序");
int arrayLength=a.length;
//循环建堆
for(int i=0;i=0;i--){
//k保存正在判断的节点
int k=i;
//如果当前k节点的子节点存在
while(k*2+1<=lastIndex){
//k节点的左子节点的索引
int biggerIndex=2*k+1;
//如果biggerIndex小于lastIndex,即biggerIndex+1代表的k节点的右子节点存在
if(biggerIndex
冒泡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稳定排序
一般不用。
将序列中所有元素两两比较,将最大的放在最后面。
将剩余序列中所有元素两两比较,将最大的放在最后面。
重复第二步,直到只剩下一个数。
如何写成代码:
设置循环次数。
设置开始比较的位数,和结束的位数。
两两比较,将最小的放到前面去。
重复2、3步,直到循环次数完毕。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
int length=a.length;
int temp;
for(int i=0;ia[j+1]){
temp=a[j];
a[j]=a[j+1];
a[j+1]=temp;
}
}
}
}
快速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logn),不稳定排序
要求时间最快时。
选择第一个数为p,小于p的数放在左边,大于p的数放在右边。
-
递归的将p左边和右边的数都按照第一步进行,直到不能递归。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numbers, int start, int end) {
if (start < end) {
int base = numbers[start]; // 选定的基准值(第一个数值作为基准值)
int temp; // 记录临时中间值
int i = start, j = end;
do {
while ((numbers[i] < base) && (i < end))
i++;
while ((numbers[j] > base) && (j > start))
j--;
if (i <= j) {
temp = numbers[i];
numbers[i] = numbers[j];
numbers[j] = temp;
i++;
j--;
}
} while (i <= j);
if (start < j)
quickSort(numbers, start, j);
if (end > i)
quickSort(numbers, i, end);
}
}
归并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n),稳定排序
速度仅次于快排,内存少的时候使用,可以进行并行计算的时候使用。
选择相邻两个数组成一个有序序列。
选择相邻的两个有序序列组成一个有序序列。
-
重复第二步,直到全部组成一个有序序列。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ergeSort(int[] numbers,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t = 1;// 每组元素个数
int size = right - left + 1;
while (t < size) {
int s = t;// 本次循环每组元素个数
t = 2 * s;
int i = left;
while (i + (t - 1) < size) {
merge(numbers, i, i + (s - 1), i + (t - 1));
i += t;
}
if (i + (s - 1) < right)
merge(numbers, i, i + (s - 1), right);
}
}
private static void merge(int[] data, int p, int q, int r) {
int[] B = new int[data.length];
int s = p;
int t = q + 1;
int k = p;
while (s <= q && t <= r) {
if (data[s] <= data[t]) {
B[k] = data[s];
s++;
} else {
B[k] = data[t];
t++;
}
k++;
}
if (s == q + 1)
B[k++] = data[t++];
else
B[k++] = data[s++];
for (int i = p; i <= r; i++)
data[i] = B[i];
}
基数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O(nk),空间复杂度为O(n+k),稳定排序*
用于大量数,很长的数进行排序时。
将所有的数的个位数取出,按照个位数进行排序,构成一个序列。
-
将新构成的所有的数的十位数取出,按照十位数进行排序,构成一个序列。
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void sort(int[] array) {
//首先确定排序的趟数;
int max = array[0];
for (int i = 1; i < array.length; i++) {
if (array[i] > max) {
max = array[i];
}
}
int time = 0;
//判断位数;
while (max > 0) {
max /= 10;
time++;
}
//建立10个队列;
List queue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10; i++) {
ArrayList queue1 = new ArrayList();
queue.add(queue1);
}
//进行time次分配和收集;
for (int i = 0; i < time; i++) {
//分配数组元素;
for (int j = 0; j < array.length; j++) {
//得到数字的第time+1位数;
int x = array[j] % (int) Math.pow(10, i + 1) / (int) Math.pow(10, i);
ArrayList queue2 = queue.get(x);
queue2.add(array[j]);
queue.set(x, queue2);
}
int count = 0;//元素计数器;
//收集队列元素;
for (int k = 0; k < 10; k++) {
while (queue.get(k).size() > 0) {
ArrayList queue3 = queue.get(k);
array[count] = queue3.get(0);
queue3.remove(0);
count++;
}
}
}
}
参考:https://blog.csdn.net/ThinkWon/article/details/95616819?utm_medium=distribute.pc_aggpage_search_result.none-task-blog-2allfirst_rank_v2~rank_v25-3-95616819.nonecase&utm_term=%E5%B8%B8%E8%A7%81%E7%9A%84%E6%8E%92%E5%BA%8F%E7%AE%97%E6%B3%95%E5%8F%8A%E5%85%B6%E6%80%9D%E6%83%B3&spm=1000.2123.300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