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无字碑⑵


(书接上文)

到了贞观三年,魏征被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贞观七年,魏征又被提拔为侍中,荣登宰相之位。

而随着大唐盛世的稳定,魏征的上奏进谏也开始变得婉转起来。比如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痛失爱妻的李世民对政事开始有所懈怠。他在宫中修建了一座高楼,每日登楼远望长孙皇后葬入的昭陵方向,以此来排解对亡妻的思念。在当时,李世民让魏征陪同他眺望昭陵,并问魏征“能看清昭陵吗?”魏征却委婉地回答,“臣老眼昏花看不见哪!”李世民一听就急了,连忙问,“怎么会看不见呢?”魏征回答,“我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如果是昭陵,臣当然看见了。”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寝。魏征这是在委婉地提醒李世民,“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留下的江山社稷啊!”李世民幡然醒悟,于是下令拆掉了高楼。

像这样的劝谏,史书上还有很多记载。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征绝不是一个执拗的倔老头。他很坚持,但同时也很圆润。他有底线,但绝不死板。因此他和李世民的关系,相处得很不错。

再比如说,李世民知道魏征爱吃“醋芹”。所谓“醋芹”,也就是发酵过的芹菜,就专门给他赐宴,请魏征吃了三大杯。醋芹虽说并不是什么名贵菜肴,但由此可见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李世民磨掉魏征墓碑上的碑文,绝不会是因为魏征的直言进谏。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在魏征死后短短的几个月,让李世民大动肝火做出如此决绝的事情呢?

真实的情况是,在魏征去世后没多久,他就被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逆案。当时太子李承乾谋逆的最大帮凶,是侯君集。而另一位大臣杜正伦,则因为被李承乾送了条金腰带,也被牵扯到了案件中来。而侯君集、杜正伦这两位,都是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过的“人才”。魏征对这两人的评价是,“均有宰相之才”。因此在案发后,李世民就迁怒已经去世的魏征,怀疑魏征生前和侯君集、杜正伦结党营私。

而且李世民还发现,魏征曾将自己劝谏李世民的谏辞拿给史官看。这在李世民看来,魏征此举就是贪慕名声,有些“为自己立传”的意思。所以对魏征愈加不满,越想越生气,这才引发他命人磨掉魏征墓碑上的碑文、并推倒墓碑的事。

但是,当今天我们昭陵时,我们发现那碑不好好的立在那儿吗?那么请问,这磨掉字的墓碑,又是谁给重新立起来的呢?

有意思的是,这重新立碑的人,还是李世民。

就在魏征去世后的两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虽然取胜,但战略目的远远没有达到。换句话说,他没能灭掉高句丽。因此李世民很懊丧,在他班师回朝后,他又想起了昔日的老伙计魏征。而此时李世民对魏征的猜疑和不满,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烟消云散了,只剩下一声感慨:“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李世民又对魏征的家人予以赏赐,并祭祀魏征,同时重新再立无字碑。

其实说起来,魏征就算在世,又能对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提出什么谏言呢?我想无非也就是劝阻李世民要“爱惜民力”“不要劳民伤财”罢了。

再来说个看起来跟无字碑似乎没关系的问题。高句丽可以不打吗?为什么从隋炀帝到李世民、再到后来的唐高宗李治,都一根筋的和高句丽过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高句丽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中原王朝的统治。这是心腹大患,必须要灭了它。

实际上当时对高句丽之战提出了很好谏言的人,是大唐战神李靖。只可惜李靖的建议没有被李世民采纳。所以征伐高句丽失利的主要原因,跟魏征在不在人世,其实根本就没啥关系。

那么既然“征伐高句丽”跟魏征没啥关系,那为啥李世民又要重新树起魏征的无字碑呢?既然又重新树起墓碑了,又为何不再镌刻碑文呢?

依我看来,重新树起魏征的墓碑,无非是岁月冲淡了李世民心中的怨气。或许他后来也意识到,不管怎么说,魏征“功大于过”,必须要给予认可和尊重,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他才找了这么一个借口,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借此把墓碑给重新立了起来。

但不再镌刻碑文,同时也是在表明一个态度。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魏征举荐杜正伦、侯君集的确失察,且私自泄露君臣之间的交往,也照样有罪。而这些,都是帝王不可碰触的逆鳞。作为帝王的李世民必须要作出反应,否则他还怎么带领大唐继续向前?怎么继续当他这个“大哥”。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魏征的墓碑被磨掉并被推倒,而后来虽被复立却又不再镌刻碑文的最有可能的原因了。也应该可以算是昭陵魏征陪葬墓前这块“无字碑”真正的前世今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 || 无字碑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