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在径论治“痰饮”

导读:“久病多痰”、“怪病多痰”,痰饮易结难消,该怎么办?

尤怡论痰饮的治法,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并广泛地汲取了各医家的精华,再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于是,使痰饮的治法条分缕析,井然有序。示人以治疗之纲要。

他认为,人体靠水谷之精微来滋养,而水谷津液的化生,全凭气脉宣畅流通。

三焦是水谷的流通道路,气脉贯穿其间。

如人体三焦通调,气脉流畅,则能宣通水液,精微入于脉中化生为血液,以营养灌溉周身。

若三焦之气滞塞,则脉道不通,于是水液停滞,不能宣畅流行,聚成痰饮废物,为病多端。

所以三焦水道不调,气道闭塞,则生痰饮为病。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善治痰饮者,必以宜通气脉为首务,气脉通畅,水饮就没有凝聚成形的道理。

人体的气血得温则宣流,所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成形,随气而升降,无处不到,变生百病。尤氏治疗痰饮,经验丰富,切合实用。

坚僻顽痰用攻逐之法,痰未坚顽者分别消导之,虚实夹杂者主用和法,脾肾虚弱者澄其本源,冷痰水饮主以温运,痰热交结者先清其热,阴虚燥痰用清润濡泽之法。

1

攻痰逐饮法不同

痰饮停滞过甚,于是成为坚僻之顽痰,就如同沟渠之水淤塞不通,久则倒流逆上,化生污浊臭秽之物一样,不可能再使它变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必须用攻逐的方法以尽快地排除这些有害的废物。所谓攻逐,就是“决而去之”的意思。

痰饮虽属同类,而痰和饮在其成因、性质、为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又有所区别,必须分辨清楚。

痰多是由食物所化生的,饮是由水饮所形成的,它们的来源不尽相同。

所以,痰的质地粘稠,而饮的性质清稀;痰多从火而化热,而饮多从水而化寒;痰多胶固于一处,饮多流溢于上下。

在治疗上来说,痰宜清,而饮宜温,痰可用润法,而饮则宜温法。

以攻逐法而论之,顽痰胶固,治用礞石滚痰丸,攻而下之;水饮停聚,当用控涎丹、十枣汤之类,逐而去之。

如若痰与饮的治疗方法不加分别,则很少能获得疗效。

礞石滚痰丸,由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四味药组成,服后痰积恶物从大便而下。

尤氏治疗癫狂病属于痰热相结在肝胆包络之间者,投礞石滚痰丸则便下胶痰如桃胶、蚬肉者即愈。他说,礞石滚痰丸,乃下痰之的药。

逐饮之法,以控涎丹和十枣汤为代表方剂。

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十枣汤以芫花、甘遂、大载、大枣成方,都是逐饮之峻剂。

尤氏治水饮,亦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他数治浮肿咳喘,颈项强大,饮不得下,溺不得出的病人,他认为是水气壅阻,病在肺,治节之权失职所致,故水饮不得下行而反上逆,重用泻肺逐饮之剂而取效。

尤氏逐饮攻痰治法不同,遣方用药不相混淆,实属精辟之论。

他将攻痰逐饮法列为痰饮诸治法之首,实寓有深意。临床用攻逐痰饮法治疗疑难病症,确有良好的疗效。

2

痰未坚顽籍消导

凡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用攻逐之法,可使用消导之剂。所谓消导,又分消和导两个层次。

尤氏说,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

消法是痰积未深,脾胃不和,用二陈汤为主。

二陈汤主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过食生冷,或饮酒过度,脾胃不和,为痰饮之轻症。

导法用于痰结已盛,而未至坚顽者,以半夏丸(制半夏、陈皮、赤茯苓、桔梗、枳壳、瓜蒌仁、黄连、黄芩、栀子、贝母、苏子、桑皮、杏仁、芒硝、木香、甘草)为代表方剂,主治痰结在胸膈,咯吐不出,满闷作痛,或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急,皆为痰结之症。

消导之用,轻重有异,不可混同。轻症以二陈汤轻化痰饮,重症用半夏丸导泄痰结,层次井然。

3

虚实夹杂用和法

虚实夹杂的痰饮证,往往由于脾肺气虚而生痰,继由痰饮而形成实邪。

正虚邪实,攻之则正不支,补之则痰益固,较为棘手,主用和法施治。

所谓和法,显然不是和解枢机,而是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即调和的意思。

调和之法,分为两个层次。

以正虚为主者,寓攻于补,使正气复而痰不滋生,用六君子汤。

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肺之气,用陈皮、半夏温化痰饮。

以痰饮为主者,正虚较前者为轻,而痰饮较前者为甚,寓补于攻,以橘皮汤为代表方剂。

本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人参以培补脾肺之气,助以桔梗之升、旋覆花之降,并以青皮、枳壳斡旋其气机,使清气得升,浊痰因降,再用细辛温化之,终使邪有去路而无所阻碍,确是一首平和而又立意颇深的好方子。

尤氏的调和之法,熔攻补于一炉,用于痰饮虚实夹杂者确有良效。运用和法之关键,在于辨其虚实之多寡;两方之立,示人以辨治的要点。

4

补益脾肾澄本源

补益脾肾,是治疗痰饮的求本之法。

《金匮翼》卷2说:“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

此证之关键在于脾肾元气衰惫,精不化气,气不化水谷,水谷之精微聚结而为痰饮。

肾虚者,咳喘多痰涎,面色晄白,下肢浮肿,足冷至膝,脉沉迟;脾虚者,咳喘痰涎,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纳谷不馨,腹胀便溏,脉沉弦。

肾虚水泛者,治用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车前子、牛膝);脾虚不化者,治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尤氏认为,脾肾元气虚衰,攻之则痰饮弥盛,补之则自然潜消,两方为治本之良法,非深知仲景者,不能得其奥妙也。

内饮治肾,外饮治脾,尤氏治补脾肾,求其本源的经验,确实来自临床实践。

观其医案,治求脾肾者恒多。

有案云:往昔壮年,久寓闽粤,南方阳气易泄。中年以来,内聚痰饮,交冬背冷喘嗽,必吐痰沫,胸脘始爽。年逾六旬,恶寒喜暖,阳分之虚,亦所应尔。

不宜搜逐攻伐,当养少阴肾藏。仿前辈治水液化痰阻气,以致喘嗽之例。

肾气丸,减牛膝、肉桂,加北五味、沉香。

尤氏此案,议论明确,病因悉了,肾阳不足水泛而为痰饮治用济生肾气丸化裁,立方亦极精当。

5

痰生于脾温则运

痰饮停凝于心膈上下,或痞满,或呕吐,或下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治以温法。

所谓温法,是指温健脾土,以使痰饮自化的方法。

《金匮翼》卷2说;“盖痰本于脾,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温则易行也。”

温法以千金半夏汤(白术、半夏、生姜、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和本事神术丸(茅山苍术、生芝麻、大枣)为代表方。

千金半夏汤,以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更益人参、附子以助健脾温阳之力,用治冷痰。

本事神术丸,重用茅山苍术,冶膈中停饮,来源于许叔微。

许氏宿有痰饮之疾,无有愈时,为病多年,遍访名医及各种方药,服之少验。他认为,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科臼,则疾当去矣。

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用苍术,三个月而宿疾即愈。

苍术温化痰饮的治法,许氏得之于亲验,后人每多忽视之,惟尤怡别具只眼,绍述其理,颇值得临床借鉴。

6

痰热交结清为先

因痰而生热,或因热而生痰,痰热交结,相助为虐,则见咽喉干燥,或塞或壅,头目昏重,咳吐粘稠黄痰,不易咯出,面目赤热等症。

《金匮翼》卷2指出,痰热交结,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热。以洁古小黄丸(南星、半夏、黄芩)为代表方剂。

洁古小黄丸,源于《丹溪心法》。

朱丹溪曾说,食郁有热痰,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

小黄丸清热与祛痰之药并用,而关键在于黄芩一味,而黄芩治热痰,借其下火之力也。

尤氏治痰热交结,先清其热的经验,临床用之屡验。

7

阴虚燥痰润自消

阴虚燥痰,系指肺虚阴亏,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液结而为痰的阴虚痰火之证。

此证不可以辛散,亦不可以燥夺,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主以润法,尤氏以杏仁煎为代表方剂。

杏仁煎由杏仁、生姜汁、白蜜、饴糖、桑白皮、贝母、木通、紫菀、五味子十味药组成,治燥痰在肺,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

润法清润濡泽,突出了甘润生津,养阴润燥的特点,药味轻灵,濡润而不助邪,清火而不伤中,颇为灵妙。

尤氏曾用润法治疗肺热燥痰之证。

《静香楼医案》载云:“咳甚于夜间,肌热于午后,此阴亏也。浊痰咳唾,鼻流清涕,是肺热也。病本如是,奏功不易,拟甘咸润燥法。阿胶、燕窝、沙参、海浮石、瓜蒌霜、川贝、杏仁、甘草。”

以阿胶、燕窝、沙参养阴,海浮石、瓜蒌霜清热软坚化痰,川贝、杏仁润肺化痰止咳,调以甘草,必见咳痰不易,质地胶粘,故尤氏主用甘咸润燥之法。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尤在径论治“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