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等闲人》第三十五章 人生至简,灵魂只能独行

老王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早上睡到自然醒,起来抻抻筋骨,去厕所排空一切宿垢,洗心革面,用早餐,收拾停当后,烧水沏茶,来到他的阳台小天地,叨上烟卷,在透过玻璃暖暖阳光的照射下,捧起沙发旁书架上的某本书,读起来。外面,除天气和温度,似乎一切人世繁杂都是他人的事儿,与自己无关。隔三差五地,或徒步于乡间,融入自然天地,与灵魂窃窃私语;或登上山间,极目远眺,让胸怀广阔;或游走于城市间,落脚在某个书店的书海里沉浮。

书,一直是老王的伴侣。小时候的“小人书”,长大后的阅读,总是令人欣喜,要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看到自身所及之外的世界;要么似打开了一扇窗,令自己明心见性,豁然开朗;要么深入心灵,令自己穿越懵懂黑暗,趁近智慧光明……“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一直喜欢看书,阅读中外名著,也读些中外诗集等等,饥不择食,看到书就要拿来读。老王在大学时代,学院图书馆里的外国名著已经被他借阅了,他只好伙同几位爱好读书并经常一起探讨文学的同学在周末赶到市里,到仅有的一家新华书店去看书,遇到好书就买回来品读与收藏。

通过阅读及自我感悟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才是情绪的最高境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根植于心,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他努力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老王认识到,孔子是并没有什么教条、节律什么的,他的“主张”也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即世界上既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也没有什么事情是无不可。

老王感悟到,其实,情绪没有正或负,对或错的,而每一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人生要尽可能多一种体验,否则生活永远不会完整。比如当你走错了方向时,有的人会后悔走了“冤枉路”,情绪很不安;而有的人会想:幸亏走错了,不然这辈子我都不会看到这边的景象,反而很愉快了。再比如,作为父母,要么就不生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就要尽量去栽培他,至于他将来要怎么样,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除了祝福而由不得父母。如果我们能经常如此这般地去想,就会慢慢觉得自己没压力,慢慢地解除掉情绪负债,让自己轻松上路。

近些年,随着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特别是走出政府的大门,一个人独自在路上,与自己单独相处的时间多了,孤独与静谧的时光渐多。此时,不可名状地,老王内心在开始寻求生存的意义,以及思索生命的价值等问题,似乎在走向莫名的精神世界,寻找冥冥的灵魂生活,追求某种所谓的人生的高贵。

书,天下的书多了,不是什么书都是好书,书也是找对的时间和对的有缘人来读的。拜读早以闻名的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的精神生活。”“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质量。”一语中的,把老王这四处游荡的肉身,拉回到寻找与灵魂同行的轨道,让他好似突然发现和理解到这么多年的飘荡、游历、户外登山等等一切活动,似都是在灵魂的召唤下,奋勇前行,因为“灵魂好像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老王也就一直在路上,追寻着自己灵魂的方向,让自己“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天呐,这是太对老王的心思啦,说到了老王的心田里,这无不打动他的神经,调动起他本来就活跃的思想,开启他奔放的心扉,省察他的人生路,让他手不释卷地反复阅读,不断领悟。

当下,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生活,却依然感觉到无比地失落。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信仰的沦丧,特别是灵魂的不在场。“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加之不思考灵魂的暗示与启迪,所以人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感及神圣意义感,沉浸在喧嚣之中,也只是解决暂时的孤独,行路匆匆,也只是麻痹内心的不安,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似乎不思不想会变得轻松、快乐些。其实不然,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所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身上既有动物性,亦有神性。所谓人性,也就是动物性向神性的升华。”“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真正看重信仰的人,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苏格拉底的信仰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如果人类站在尘世不再仰望头顶的星空,沉湎于物欲不再敬畏心中的道德律,人类会是什么样子?”这些真言和发问,无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教导,是指路的明灯。

省察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路,虽平坦却也道路崎岖,虽也攀过高山却也必须穿过荆棘,虽追求高尚却也难免自卑和无奈。但老王终归是走在自己认为的高尚之路上,试着努力去做个精神上不贫乏的人。

老王是个孤独但在任何时候都从来不觉得寂寥,不知道寂寞是什么滋味的人。他领悟到人是有灵魂的,当自己的灵魂不得安稳,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不会安康和愉悦的。而灵魂并不需要顶礼膜拜的虔诚,不需要繁文褥节的祷告,不需要四盘八果的供养,不需要颇费心思的祈祷,灵魂本身其实很简单,对你不离不弃,只有放下心里的包袱,卸下自己的伪装,处俗世而求人生至简,腾出心灵的空间来,灵魂就会主动靠近你,就能有机会去抚慰和安顿自己的灵魂。尽管老王也说不清楚那“安顿”是怎么个样子,他只是这样保持那份热情和信仰,孜孜以求,不计较前路漫漫,一心走在自己一个人的朝圣路上,灵魂之光,将引领生活走向更虔诚与高尚。

“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对神圣的敬礼,对美的憧憬,“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只要我们是在努力攀登,我们就是在为人类的伟大做出贡献,并且实实在在地分有了人类的伟大。”

到了老年,让我们降低幸福指数,降低物欲追求,回归简单思想和心态,做一个灵魂安静的人,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精神上轻松,生活上怡静。大道至简,当简到极致,便得宁静与祥和。人生至简,所以感觉世界美好。

似乎,老王已经将自己的灵魂安顿好,放下了所有的外物羁绊,特别是在精神上实现了至简,他不打扰他人而自轻松快乐着继续走在与自己灵魂同行的路上。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线城市等闲人》第三十五章 人生至简,灵魂只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