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带愧草书之(续) ——《思维与语言》内容梳理

内容提要:《思维与语言》是维果茨基的代表性作品,总结了维果茨基的研究成果。然,对于心理学教育学修养不高者来说,读来颇为艰涩。笔者梳理了自己在读此书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困惑,重点是困惑,一一记之,留待下次再读时解决。


又是一年选修,又是一年蹉跎。

慢慢地,发现自己快要成为网师酱油老王子了。

从10年下半年初入网师到11年上半年被网师踢出(未能完成最低要求),再到12年初再入网师,绵延至今,断续间,几度花发,几度叶落,几度雪飞,我日渐老去。

年岁日长,心却躁动了。不安于现状,不满于现状,想要再读点书,想要换个城市,想要让自己更自由。于是,读硕士,重新当学生,文字、音韵、训诂,一门门,宛若听天书,硬着头皮咬着牙,也就这么摸爬滚打地过来了。

出于种种考虑,没有辞职,得于种种机缘,继续工作。研一,高三;研二,高二。研一课最多,高三又是那么辛苦,两头奔波,苦不堪言;研二课虽渐少,然开题、创新项目、文学周种种事项缠身,疲于奔命,高二中途接班,中途带别人的班,成绩又比较可怕,个中辛酸,为师者皆有所悟。

两年,挣命。

多少次,这边当完学生,匆匆赶到那头,当老师;多少次,写自己的作业至深夜,接着备课,准备给别人当老师;多少次,顾不得吃饭,顾不得上厕所,将学生的作业一一改完——每天至少改一次学生的作业,否则难以心安;多少次,挂点滴,看着快要滴完了,便匆匆拔掉,赶去给学生上课。就这样,数着日子,过着日子。一天天累得宛若死狗,走在路上,经常会有“走不动了,停下来歇一歇”的想法。当身体躺倒在床上,那一刻,成了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身体,如云,荡于蓝天;心灵,如鱼,游于海底。那一刻,身体着床的那一刻,春暖花开。

过来了,总算过来了,我的阑尾没有了。

着急上火,身心俱疲,健康亮红灯。没完没了的口腔溃疡,隔三差五的阑尾炎。学习、工作是死的,就那么多,也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杂事半路杀出,变得更多;能调节的,只有自己的心情。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求尽善尽美,但求无愧于心。忙里偷闲,访友、小说、电影、挺尸躺。口腔溃疡有了好转,慢慢地,很少光顾我;而阑尾炎,却对我一片痴情,初衷不改。发炎,吃药;还发炎,挂吊瓶;没能将炎症消下去,疼得厉害,上医院——怕穿孔,死去活来的那一阵熬了过去,接着挂吊瓶,慢慢就会消炎,这一轮的苦痛算是过去了。下一轮,又是这般。想过割掉,可是,研一高三,哪来的时间,不是耽误自己,就是耽误学生;研二高二,硕士杂事不断,高二新接的班又那么可怕,哪来的精力。零碎遭罪,熬着吧。

熬不住了。偌大年纪——30,上有高堂,耳旁却无枕边人,再这样下去,会出问题,若真的出了问题,不过是一个“傻”字,无非是别人口中的谈资,而于父母,却是莫大的伤痛。硕士已然马上就要研三了,这个进程,我无法左右,所能做的,只有放弃高三。私心讲,我不愿放弃。中途接班,花尽心思,可怕的两个班已是井井有条,师生关系可谓融洽,成绩还算不错:文科两个班里我的第一,理科三个班里我的第二,文科成绩是五个班里最高的。马上高三,就要摘果子了,谁都有私心,千辛万苦将那么可怕的两个班带到如今的程度,放弃,真的不忍。甘蔗没有两头甜,哪能样样都占呢?为了健康,为了接下来的打算,思前想后,只得放弃,不上高三。所谓接下来的打算,就是:我想试着考考博士,试着换个地方当老师。这样的话,明年三四月份,我必定会请两周左右的假,孩子们那么关键的时期,我中途请假,心中有愧。故而,下定决心,不上高三。

决心已定,便找领导谈。实事求是,没有遮掩,将原因说明。领导考虑再三,让我再慎重考虑,我说我决心已定,领导便同意了。不得不说,我遇到了好领导。

这样,不用参加高三补课,我便回了山东老家。考虑到阑尾每学期要发炎两三次,考虑到九月份的这个学期任务仍旧很重,便把阑尾割掉了。这两天,已有大好之势。

新的九月,我研三;新的九月,我高一。

好像有点儿离题。说到自己的苦痛,便感觉自己宛若祥林嫂,得着个人便言说个不停。可能,是因为太苦了吧?说出来,便觉得舒了一口气,舒服多了。


“从学习到教学”这门课程加上这次已是第二次选了。上回,《儿童心理学》读完了,《思维与语言》读了个半拉;上回的过关作业结尾所说的在那个暑假结尾前读完《思维与语言》,实际上成了空口号,并未能实现。真正读完《思维与语言》,还是在这回,在这个暑假。真的要感恩网师,不是他,我怎会耐着性子读完《思维与语言》呢?

太喜欢网师了,太喜欢网师的“啃读”氛围了。网师里的每位讲师,每位组长,每位努力的学员,都自带光芒,都会让一颗想要堕落的心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升起向上的冲动,只要在网师里坚持着,便永不堕地狱。这,也是我宁肯成为酱油党,也坚决不离开网师的最大理由。

上回的作业,梳理了《思维与语言》,因未读完,故未能梳理完。这回,接着上次,将《思维与语言》梳理完,主要梳理疑惑之处,便算做此次的过关作业。申请了延期,还拖到现在,真的不好意思,抱歉哦。


第六章: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展


第一百一十六页:上数第四行有个“(2)”,疑其有误。同页,倒数第十行,出现了“(1)”,但对应的“(2)”却未曾找到。此处存疑。

第一百一十七页:“书写是没有对话者的言语,向一个不在眼前的或想象中的甚或根本不存在的人致词——对儿童而言,这是一个崭新和陌生的情境。”——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第一次看到从这个角度分析书写又讲得如此透彻的文字。太有启发性了。我们应该将这段文字介绍给我们的学生,这不就是平时所谓的“读者意识”的学理依据吗?

第一百一十九页:“我们只能回答说我们的分析清楚地表明语法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至上的重要性。”——这给了轻视语法者一记响亮的耳光。新课改以来,轻工具性,重人文性之风愈演愈烈,很多语文教师张嘴闭嘴就是人文,就是审美。殊不知,语文的人文与审美是建立在文字的排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不先研究文字本身,而奢谈文字附带引申的价值,无异于买椟还珠。

第一百三十一页:“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概念想象成分布在地球的表面,那么每个概念的位置可以用并列(coordinate)系统(相当于地理的经和纬)的意义来界定。这样的并列之一将标明在最大限度地概括抽象的概念和对物体的直接感官控制之间概念的位置(也即它的具体和抽象程度)。第二个并列将表示这个概念的客观参照,也即它在现实中所处的位置。两个用于不同现实领域但在抽象程度上可以比较的概念(例如,植物和动物)能被理解为纬度不同但经度相同。”——脑海中始终难以完成这一立体图形的建构。

第一百三十二页:“在某种程度上,相等有赖于概念之间的概括性关系,而且对于概括性的结构而言这些概念是特定的,后者决定了在其领域内概念相等的可能性。”——“后者”一词所指代的内容找不到。

第一百三十二页:“概括的量度不仅决定了概念的相等,而且决定了用一个特定概念来进行智力运作的一切可能性。”——这个句子难以理解,因为对其中所涉及的概念实在难以搞清楚。

第一百三十二页至第一百三十三页:“我们研究儿童真实概念的一个目标是去发现他们概括结构的信度指标(reliable indices)。只有在其帮助下,发生学的图式(genetic schema)才能通过我们关于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适用于儿童发展真实概念的人工概念)而产生。这样的一个指标最终在概念的概括量度中被发现,这种概括量度在发展的不同水平上变化,从概念混合的形成到概念本身的产生。对儿童真实概念的分析也帮助我们去确定概念在它们与物体的关系,与词义的关系以及与它们参与实施的智力运作的关系上所处的不同发展水平。”——理解不了这段话,看着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迷糊了。

第一百三十三页:“实验物体的性质也不允许他们用层次的术语来概念化。”——难以理解。

第一百三十五页:“一个系统的缺乏是区别自发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最重要的心理依据。”——难以理解。


第七章:思维和言语


第一百六十九页:引文下面第二行出现的英文单词“(psychological context)”应该放在“心理学上的上下文关系”的后面。

第一百七十四页:倒数第五行,“可能包容了那些特征”后面,用了“;”。我想,用“:”可能合适些。

第一百七十七页:“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思维首先必须通过意义,然后再通过词。“——《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外物》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语难以将我们心中最幽深最细微最曲折的部分表达出来,故而,我们应该通过言语,追思还原出言语所想表达的细致的情思,所谓“得鱼忘筌”是也。现代心理学,为我们的传统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一百七十八页:倒数第二行,用了标点符号“;”,个人觉得,用“,”为好。

至此,在读《思维与语言》一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点皆已列出,至于解决这些疑难,自然是留待新一次的选修。(16年下半年已选修此课程。)

就此罢笔。

2016年9月1日早

 

【附录】上回选修过关作业:

含羞带愧草书之

——《思维与语言》内容梳理


内容提要:《思维与语言》是维果茨基的代表性作品,总结了维果茨基的研究成果。然,对于心理学教育学修养不高者来说,读来颇为艰涩。笔者梳理了自己在读此书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困惑,重点是困惑,一一记之,留待下次再读时解决。


选修“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程,真真选着了。如若是未曾选修此门课程,想来此生我都不会翻开《儿童心理学》《思维与语言》,尽管时至今日,我也仅仅是将《儿童心理学》读罢,《思维与语言》读了个大半,但因却是业已种下,来日必有结果时。

上学期的《儿童心理学》,虽说难读,但因了相对来说,工作较为清闲,心情较为舒畅,闲情逸致还有一些,对于智力的挑战尚可应承,虽然离战而胜之尚远,但输人不输阵却可做到。这学期,工作忙多了,自己也是各种纠结,心情几经起落,虽也可勉强谓之红尘炼心,然,终究是修行日短,道行尚浅,心难静,意难平,故于智力挑战,力不从心,见《思维与语言》之封皮,便头皮一阵发麻,自己个儿先胆怯了下来,故,每每想读一读之念刚起,便胎死腹中,哪怕挣扎翻看,最多也就是三五页便难以为继,光阴流转至今,也不过是读到第108页,还余小半,想来暑假结束前,终归是可以读完的。

虽说《思维与语言》离读完尚远,然作业不得不交,留下不良记录是万万不可,故,暂且将读过部分之点滴理解与困惑依次梳理出来,重点是疑难的罗列,凑成一次作业,充数耳,所为不过是不留下不良记录罢了。至于真正有所得,则待下回,与本课程再次结缘之时。


中文版译序

第五页:“人类言语最本质的标志是声音和意义的紧密联系,因为言语的声音方面的单位不是声音本身而是有意义的声音。”——声音和意义相联系,未必是人类言语;声音和意义紧密联系,约定俗成的声音代表相应的意义,才构成了人类的言语。

第六页:“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换言之,言语,是思维的物质载体之一,运用言语的过程,就是实现思维外显的过程,思维并非言语的某一属性。

第十页:“言语的主要功能(不论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是交流,是一种社会接触。因此,儿童的最初言语基本上是社会性的。开始时它是混合的和多功能的(global and mulifunctional),后来功能开始分化。当儿童将社会性的行为形式转移到个人内部心理功能方面,像和其他人交谈一样开始对自己交谈时,自我中心言语发生了。随着儿童的发展,自我中心言语逐步转化为内部言语,这种内部言语既服务于我向思考,又服务于逻辑思维。”——维果茨基的语言发展观。

第十三页:“在某个关键时刻,两条曲线开始会合,于是思维变成了言语的东西,而言语变成了智力的东西。”——换言之,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在最初的阶段,并非齐头并进的,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前语言阶段和语言发展的前智力阶段,这两个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英文版序言

第二页:“在把握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也把握了自己。因为这是产生思维的外显活动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尤其是使有力的语言工具影响思维流(stream of thought)的外部对话的内化。如果你愿意承认的话,人类是由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器械形成的。”——此句存疑,难以理解,学术性太强,思维高度尚难以企及。

第四页:“维果茨基还探索了一种方式,其中严密的科学概念和经过训练的思维在儿童形成‘自发’概念(spontaneous

concepts)过程中具有转移和提供新方向的效应。”——对于“自发”概念,不知当作何理解。


第一章:问题与方法

第一页:“在过去的十年里,流行的原子主义(atomistic)和机能主义(functional)的分析模式孤立地处理心理过程”——“原子主义”和“机能主义”了解不多,尚需补课。

第一页:“意识的统一性和一切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已为大家所接收。”——“一切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尚需另行研究解决。

第三页:“由于把言语的思维分析成两种独立的本质上不同的元素,从而排除了有关语言与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任何一种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内在关系”到底可以有哪几种研究呢?存疑。

第四页:“这种多重形式的具体关系产生于言语思维在其不同方面发展并起作用的过程之中。”——“言语思维的不同方面”具体有哪些呢?存疑。

第五页:“因为词义问题同样未能用于一切其他的思维意象和思维活动。”——能否举例进行说明呢?存疑。

第六页:“言语的原始功能是交际和社交。当把语言分解成元素进行研究时,这种原始功能也从言语的理智功能(intellectual

function)中分离出来。”——交际和社交有怎样的区别呢?如何理解“理智功能”呢?存疑。

第七页:“它使真正的原因发生分析(causal-genetic analysis)得以进行,这是一种对儿童思维能力的成长及其社会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这种概括和交流的相互关系可以认为是我们研究的次要焦点。”——何谓“原因发生分析”?其前世今生为何?“研究的首要焦点”是什么呢?


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

第十页:“他发展了探究儿童思维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已被广泛运用。”——“这些方法”具体指那些方法呢?这些方法在今天的广泛运用是同之前一样呢还是有所发展改进?存疑。

第十三页:“他把自我中心主义描述成在遗传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处于我向思考(autistic thought)和定向思考(directed thought)之间的中间位置。”——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的位置。

第二十一页:“对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来说,它的修正概念也一定会影响到我们概念的稍后命运,而且一定会带来学龄期自我中心言语消失的问题。”——“修正概念”具体指什么呢?存疑。

第二十六页:“一旦皮亚杰将需要和享乐从现实适应中分离出来,逻辑便迫使皮亚杰把现实主义思维作为一种与具体需要、兴趣和愿望相分离的思维提出来,也即作为一种‘纯思维’(pure thinking)提出来,这种思维的功能是专门为它自己的缘故而寻求真理。”——怎样用简洁单纯的语言将此句转述出来呢?存疑。


第三章:斯特恩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三十页:“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斯特恩如何探讨发生学问题,并且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声明,他的理论像所有理智主义理论一样,就其本质来说是反发展的(antidevelopmental)。”——“理智主义理论”尚且不明了,若有机缘,当探讨一番。

第三十八页:“这种关于个体的唯心主义的、‘单子论’(monadic)的概念自然导致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把语言看做扎根于个人的目的论(personal teleology)——从而在斯特恩的方法中对语言发展问题产生了理智主义和反发生学的偏向。”——对于此句中的一些术语,颇为陌生,字字皆识,串联成词为句却一窍不通,窍窍难明,留待日后,再深思熟虑慢悟细品吧。


第四章:思维和言语的发生之源

第四十七页:“已经证明要使黑猩猩学会机能性言语是毫无希望的。”——“机能性言语”指什么呢?存疑。

第五十二页:“因此,我们在种系发生过程中看到的这两种言语机能,在不足1岁的儿童身上已经存在,而且很明显。”——“两种言语机能”指哪两种呢?存疑。


第五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第七十一页:“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把符号或词作为一种用以指引我们心理操作的工具,作为控制它们进程的工具,作为引导它们去解决我们面临问题的工具,那么它们是远远不够的。”——此言强调了符号或词的重要作用,粗看无甚问题,但细想,却颇难理解,难以举出例证来,难以用自己之话语自然说出,思维高度尚未到达此处。

第七十四页至第七十五页:“唯一的区别在于,儿童通过两个步骤的操作试图为一个新词提供意义,但是这种更为精心的操作仍然保留着概念混合的性质,而且比起堆积简单聚集来并不导致更多的条理性或顺序性。”——“两个步骤的操作”具体指什么?

第九十一页:“对于一个概念来说,最初的词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征,而是一种意象,一种图景,一种概念的心理素描,一种关于概念的简短故事——确实,它是一件小艺术品。”——大爱这句话,觉得是那么美妙。一名语文教师,让孩子们能够重回文字最初的活泼,应是当仁不让。


第六章: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展

第九十九页:“一种思维学派认为,科学概念没有内部史(inward history),也既并不经历发展,而是通过理解和同化(understanding and assimilation)的过程被现成地吸收。”——个人感觉,这句话中的“既”应为“即”,不知当否。

第一百零六页至第一百零七页:“例如,我们的实验证明,儿童对看图演戏的反应要早于对物件叙述的反应,但对物件的充分意识要早于对活动的充分意识。”——“对物件的充分意识要早于对活动的充分意识”,难以举例,留待日后。


截至今日此时,《思维与语言》一书尚未读完,仅仅读到第一百零八页而已,不过,想来暑假结束之前,读完是不存在问题的。选修的“从学习到教学——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程,困于各种今日看来不是事的事而未能参与,仅仅下载保存了授课记录而已。往事随风已是不见了踪影,不可追寻,而来日,却尚可把握,希望自己经历渐多,道心日固,下次再与此课程相遇之时,能多有所获。于网师,我也只能算是不肖子弟忝列其中,虽说心知自己不肖,但被网师扫地出门却是万万不愿。故有今日此次略显应付之过关作业,虽有愧疚,已然如此,却也无可奈何。

就此罢笔。

2014-7-5

你可能感兴趣的:(含羞带愧草书之(续) ——《思维与语言》内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