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假期

暑期,儿子短暂回来长住学校,专攻电脑技术。

他每天乘车去虹口某校,从早上8点上课到下午五点。他不打算考研,也不是在修什么第二学位,只想多学点除本专业外的他爱好的电脑编程技术,为两年后的毕业早作职业上的规划与准备。

又,这暑期,他一边上课,也在一边在寻求打工与实践的机会。如上次某摄影器材展销及摄影大赛展,他去应聘临时工作人员,一天300,共展四天,拿回1200。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赚钱及社会实践了。

每一位年轻人,一当真的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命运着想的时候,是不用着父母啰嗦的。

特别值得思考的是,有时父母们的话有时还不一定正确。

曾看《马斯克传》及《乡下人的悲歌》,感觉每一位有为的年轻人,往往只有百分之十的因素依靠父母,而百分之九十的是靠自己。

无论是17岁就执意离开父母、离开南非去创荡北美的马斯克、还是自小饱受乡下贫穷动荡与亲情破碎家庭长大的后来远离家乡创世界的万斯,他们无一不是在最青春最自由的年纪保持最活跃最向上的精神与勇气,保持最旺盛、最勤奋、最好强好胜的求知欲,不是在学校读书,就是在社会实践,一直自动自发,无人逼迫。

昆德拉说过:“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前十年中。”我想稍稍修改一下他的说法:“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少年和青年中。”童年、少年、青年确是内心的基调,影响一生的基本走向。

我曾对妈说,我说儿子比我要厉害的,想想我19岁那时候懂什么?什么技术也没,只能在家乡的责任地种棉花、种玉米,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拌沙浆、拎泥桶…母亲听了,似乎明显不服气:儿呀,他怎么与你比?有你怎么这么比的?你那时候有什么条件?你也没办法呀…

理解母亲。正如天底下没有一个不喜欢夸自己子女的父母;也正如“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主要是下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子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