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30遍电影会是什么感觉……

最近在跟几个朋友一起锻炼身体,大家聊聊,然后聊到电影,就说中国的电影和国外的电影怎么怎么样,很少有几部经典电影值得一看,大多数都是鸡汤或者明星效应。 朋友知道我看《肖申克的救赎》已经30遍了,他们不是要我有什么启发或者什么感受,收获之类的话,而是那该有多无聊啊,一部电影看30 遍,再美的女人也不能30 遍吧! 我听到时,内心是一震,然后马上恢复,微笑了一下,不语,继续锻炼。

《肖申克的救赎》讲着很多生活中处处看得见的世界,包括如何面对现实,面对遭遇,在困难中如何解救自己,如何心存希望的活着,里面的每一个在生活中都有对照,其实他们不就是我们的影子吗?

像在《围城》里有着一句经典的词“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生活就是这样一轮轮的经历叠成,让你抓不住北。

为什么要看100遍?

开始时时因为知道了有人已经看了一百多遍,然后自己也想寻找一个意义,就是用一部电影伴随自己的生命,看看是否真的如人们谁说的一样“电影如人生”,那我不是多活两次吗? 

刚开始看到十几次时,感觉这些都是很能装的演员,各方面都表演得很棒,但是没有真正的触碰内心的野性美,随着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会被植入一直“电影思维”,这是体验到电影有时就像艺术之美一样让人震撼人的灵魂。

看到了三个人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散:

第一个是狱中的老图书管理员“老布”。

一个被关了“50年”,相当于在一个环境呆了50年,经历了6任典狱长,最后被假释后,却在外面世界上吊自杀了。

老布诠释着个人是体制化的产物,刚开始时你会不喜欢这个地方,慢慢你会很恨这里,时间稍微久了,你就会适应它,最后你习惯它,甚至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老布在狱中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知识分子,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身份地位的图书管理员,大家都很尊重他,出了外面世界,他就是一个双手有关节炎的糟老头,将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对象,让人想想可悲,老布不想生活在恐惧之中,所以以生命了结,让恐惧不在缠腰。老布走不出恐惧的生活,只能绝望的结束生命。

第二位是肖申克监狱唯一有罪之人:瑞德

瑞德因谋杀罪被判刑,坐到40年以后才被假释。 瑞德可以说是一个精明能干且相当有智慧的人,从做生意,到与安迪交谈中看出瑞德的智慧,他深知监狱是一个笼子,就是要把这些驯化,变成这体制,也是体制化的,包括他,在被假释出去后,在工作中要上洗手间也要报告,因为已经报告了40年,不报告,一滴也尿不出来啊。瑞德的角色让整部电影起到一个重要的枢纽作用。有时喜欢瑞德比安迪还要多,因为瑞德就是一个犯错的小孩慢慢演变成了明理的人,这是一个人的经历所造就的。 最后还是要谈谈被假释后,瑞德也是被体制化,然后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想过要杀人或者上吊自杀向老布一样,因为在监狱里,他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物,就是大家都是要求他的,无所不能的神通广大,可能出狱后,一切都变了,如果不是要信守承诺答应安迪,那么瑞德的结局也会像老布一样,但不是,就是瑞德走时说那句话:“生活,要么赶着去死,要么赶着忙”。瑞德的角色我很喜欢,包含这声音,还有做事风格。

第三位是安迪

这是电影的主人公,今天要谈的不是他多么的坚持不懈和追求希望。 而是一个人在地方造就那么大的成绩:建造图书馆,帮人考取中学文凭,拥有着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可以说是监狱生活里的人生赢家,可是安迪却依然没有被这些蒙住初心:

“希望,自由不灭”

这是让我最震撼的地方,一个通过才能或者各种运气也许都能造就一下成绩,但是能放弃这些东西,却是极难的,有多少人能放弃生活的无所谓的浮华,而坚守初心,追求自我的自由。

第二点就是电影的提炼了安迪的形象是: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诠释着安迪的监狱角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30遍电影会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