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闲话阴阳(101-110)

【闲话阴阳】(101)“人地相左”对爻动静的影响

“人地相左”的情况相当普遍,在所有失衡卦中,几乎都存在着“人地相左”的问题,六爻当中,除了五爻以外,差不多每个爻都有“人地相左”的现象。五爻处在人道的转折点上,存在着“人地合一”、“人地相悖”和“人地相背”,但没有“人地相左”的问题。

“人地相左”对爻的动静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试举几例。

1、屯初的人道走向是二,地道走向是三,再加上屯初至三是个“天地合一”,所以屯初辞为“磐桓,利居貞,利建侯。”“磐桓”就是因为屯初有至二和至三这样两个选择,也是屯二、上、四爻“乘馬班如”的原因所在。从稳定卦体的角度看,这个爻适宜爻位不动,数可以周流,这就是“利居貞,利建侯”。

2、坎卦二爻的人道走向是三,地道走向是初,坎二辞讲“坎有險,求小得。”“坎有險”就是因为坎二有这样一个地道的走向,“求小得”则是人道的作用,坎二至三还是个“天人合一”。

3、屯卦三爻的人道走向是四,地道走向是上,再加上三爻至上合乎天道,所以三爻辞为“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就是指的三爻上行,此行既合天道,也合地道,所以无需乎忧虑,但此行不合人道,且容易造成卦体倾覆,所以不如舍弃这条路线,坚持“君子之道”,屯三为丙,四为甲,由丙至甲需要八个时间单位,这就是“往吝”的原因。

4、否四的人道走向是五,地道走向是初,再加上否四至初合乎天道,所以否四就侵占了初位,否四辞讲“有命無咎,疇離祉。”“有命”是说这个爻也象师上一样,是个“有命”的“大君”,可以“开国承家”,这没有灾难,“疇離祉”则是说它与否初是地域相连。

5、革卦上爻为乙,它的人道走向是在变癸后再至五,它的地道走向是至四,革上辞为“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所谓“君子豹變”就是说这个爻要象豹子的皮毛改变颜色那样缓慢地变化,也就是坚持人道,等待时机至五。所谓“小人革面”就是按照地道走向至四,“革面”不是“洗心革面”的意思,而是以革蒙面,比喻目光短浅,“小人”则是因为此行脱离了人道。革上的天道是三,三五互衡并且都是强爻,上爻以弱临强,所以“征兇”,但如果爻位保持不动,也没有灾难,这就是“居貞吉”。

通过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在“人地相左”的情况下,爻有动有不动,动有依照人道,也有依照地道,至于到底应当如何动作,还要具体分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地道虽然是与人道相左,不是相悖或相背,但它对爻的动静的影响是巨大的。

【闲话阴阳】(102) 爻的主动与被动

卦爻的运行,有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什么是主动的爻呢?就是在一卦六爻当中,必定有这样一个或几个爻,由于它们的发动,影响或带动了其它爻的行动,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动的爻,就叫主动爻,把受主动爻影响和带动的爻,就叫被动爻。

我们试以豫卦为例

豫四是豫卦中唯一的一个阳爻,也是一个最强大的阳爻,豫四至初是个“天地合一”,爻辞讲“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由豫”就是颠覆豫卦,这将大有收获,不用疑虑,朋友们会象“簪发”那样聚拢起来。这样豫四就变成了随初,成了一代“大君”。由此可见,豫四就是豫卦中的主动爻,相对于这个主动爻而言,其它爻则是被动爻。

我们再以复卦为例,复卦是个平衡卦,复初也同豫四一样,既是复卦中唯一的一个阳爻,也是一个最强大的阳爻。復卦辞讲“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亨”是说这个卦通达,“出入無疾,朋來無咎。”是说初爻的行动没有任何障碍,“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是说初爻至二,初为癸,二为庚,自初至二需要七个时间单位。复初辞讲“不遠復,無祉悔,元吉。”这是说初爻回复很快,没有失去初位的悔恨,正是这个爻变成了无妄卦的初爻。由此可见,复初就是复卦中的主动爻,其它则是被动爻。

有些卦中的主动爻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比如坎卦是个失衡卦,两个阳爻都有主动性,坎二辞为“坎有險,求小得。”说明这个爻虽有危险但能够“求”;坎五辞为“坎不盈,祗既平,無咎。”说明这个爻有“平”坎的能力。正是这两个爻的发动,使得坎卦变成了离卦。所以这两个阳爻都是主动爻,其它是被动爻。

一般说来,阳爻量大,阴爻量小,如果是单就阴阳比较,那么就是阳爻主动,阴爻被动,传统易学说“阳动阴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阴阳混杂的卦中,究竟是阳主动,还是阴主动,还需要具体分析。比如说屯卦,有两个阳爻和四个阴爻,从稳定卦体的角度考虑,两个阳爻都不宜动,屯初的爻辞是“磐桓,利居貞,利建侯。”屯五的爻辞是“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这都是说不宜行动,倒是屯四这个阴爻适宜行动,屯四的爻辞是“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这就是适宜行动的意思。为什么屯四适宜行动呢?原来这个爻是屯卦在天道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屯四至初合乎天道,至五合乎人道,所以是“往吉,無不利”。可见屯卦的主动爻是个阴爻,而两个阳爻却是被动爻。

一般说来,天道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这种性质我们也叫“活力”、“喷发力”,所以具有主动的作用,这样的爻在“原筮卦”就是甲,在“复筮卦”就是己。屯四能够成为主动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元甲。甲和己好比“发动机”,涣卦二爻讲“渙奔其機”,也是因为这个爻是天元甲。但是天道上的开端也不一定都是主动爻,我们试以小畜卦为例,如下图:

小畜是“原筮卦”,它的天道开端是三爻甲,小畜三的爻辞是“輿說輻,夫妻反目。”这表明它不可能行动,就象车子离开了车轮,也没有阴阳和合的可能,就象是夫妻反目。为什么具有“只出不入”性质的或者说具有“活力”的天元甲竟会有这样的遭遇呢?原来就是因为二三之间有个“天人相悖”,这就把三爻给“戕”住,使得三爻不能发挥作用。在小畜卦中,二爻乙是三道分途,依照地道当至初,依照人道当至三,依照天道当至上。小畜二选择至上,就有可能使其它爻也行动起来,所以二爻辞是“牽復,吉。”由于二爻的牵动,这才有了初爻的“復自道,何其咎?吉。”可见,小畜二才是小畜卦中的主动爻。

再如师卦,天元甲是五爻,虽然有“活力”,但因为是个阴爻,力量有限,面对强大的二爻,只能是“利執言”,所以师卦真正的主动爻是二爻。

区分每个卦中的主动爻与被动爻的意义十分重大,找出主动爻,也就等于找到了变化的原因。但区分起来却不是容易事,因为这里既不能单看阴阳,也不能单看是不是开端,必须结合三道的错综情况,结合卦辞与爻辞的提示,才能分出主动与被动。

【闲话阴阳】(103) 卦爻的动静原理

传统易学一般认为,卦爻是有动静的,惟其有动有静,这才有了阴阳及其转化,但对于卦爻动静原理的理解和解释则是完全错误的,比如什么“震动艮止”之类,还有什么“比、应、承、乘”之类。

卦爻的动静原理,从原因上讲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种,内因是运动与变化的根据,外因是运动与变化的条件。

卦爻运动的内因,就是天数与地数的不平衡,我们已经知道,天数与地数的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平衡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由于这种不平衡引起的数在空间“周流六虚”,是阴阳变化的根据。

卦爻运动的外因,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综合作用,天道、地道与人道并非总是一致的,“三道合一”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天人合一”也不多见,基本的情况是“三道离异”,当着发生“天人相悖”的时候,爻的运行一般是遵循天道而舍弃人道:当着发生“天地相背”的时候,爻的运行一般是遵循天道而舍弃地道;当着发生“天人相背”的时候,爻很难选择人道行进,一种是不动,这可以认为是坚持人道;另一种是依照天道运行;当着发生“天人相左”的时候,一般是遵循天道运行,个别也有遵循人道,当然还有一个保持不动的选择;当着发生“天地相悖”的时候,一般的情况是天道胜过地道;当着发生“天地相背”的时候,爻的基本选择是不动,如果行动也多是按照天道;当着发生“天地相左”的时候,可能选择天道,也可能选择地道,也有的选择了人道;当着发生“人地合一”的时候,对“人”而言可以说是具备了践履人道的良好态势,当然能不能践履人道,还要看有没有良好的时机;当着发生“人地相悖”的时候,对“人”来说是不利的,这个不利可能是“厉”,也可能是“咎”、是“灾”、是“疾”;当着发生“人地相背”的时候,可能选择不动,也可能选择运动;当着发生“人地相左”的时候,爻有动有不动两种选择,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地道虽然是与人道相左,不是相悖或相背,但它对爻的动静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发生“天地合一”而与人道相悖,那么“人”必定是面临凶险。

在静态条件下,每一个爻在运动方向都有四种选择,在动态条件下一般则有三种,爻的运动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在运动方式上有行有止,有塞有流,有进有退,有往有复,有徐有疾,有牵有曳,有吸有引,有“履道坦坦”,也有“其行次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诚如《系辞》所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但是,卦爻的运动与变化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动静、和合与均衡这样三大规律。有关动静的规律,就是基于失衡引发的数与爻的运动,在三道的综合作用下,或行或止,但总的方向是朝着均衡或平衡的方向发展,但均衡或平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或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这种运动也就永远不会停止。

【闲话阴阳】(104) 卦爻的“和”与“合”

前面我们用了很多篇幅探讨卦爻的数结构及运行规则,从现在起,我们将探讨卦爻之间的另外一种重要关系,那就是“和”与“合”。

什么是“和”呢?“和”就是指爻与爻之间和谐、和平、祥和;什么是“合”呢?“合”就是指爻与爻之间的结合、融合、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卦体就是一个“和合体”,没有诸爻之间的“和”与“合”,六十四卦将不复存在。

但是,由于每个卦的数结构不尽相同,还由于天道、地道与人道的错乱,爻与爻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相悖”、“相背”、“相左”或“不合时宜”等现象,这就使得“和”与“合”的实现,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卦爻的数结构决定了爻有阴有阳,是我们判定阴阳的依据。天道、地道与人道是卦爻运动的三种法则,是我们判定爻或动或静的依据,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阴阳转化的条件。“和”与“合”离不开卦体,离不开三道,卦体与易道就是“和”、“合”的原因或条件,而 “和”、“合”则是卦爻运行的目的或结果,与三道不同的是,它与阴阳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爻与爻之间的“和”与“合”,更多的是用阴阳来表现。“和”与“合”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分化、瓦解、冲突、差异、对待、矛盾等等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冲突、分化等等与有条件的“和”、“合”相结合,共同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一般说来,“和”是“合”的先决条件,在“和”的基础上的“合”,是完美的“合”,是两情相悦,好比男女之间的先恋爱后结婚。但是也有许多的“合”是在“不和”的情况下发生的,诸如强者对弱者的蚕食、吞并,所以并非所有的“合”都是完美的。这就是说,“和”者未必一定“合”,而“合”者也未必一定“和”,可以肯定的是,“和”与“合”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我们把“和”看做是矛盾的“统一”,那么“合”就是矛盾的“同一”。

“和”与“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有人甚至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近年来,一些哲学家还创立的“和合文化”或者说是“和合学”,以为“和合学的终极追究就是‘和合起来’。‘和合起来’的逻辑进程,始终是一个基于主体自觉、自愿和自由的创造性的生生过程。和合不是自然法则,也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一种亟待弘扬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智慧。”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和”与“合”不只是哲学智慧,更是一种自然法则,是客观规律。自古至今,所有对“和”、“合”的研究,都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我们的研究,则是严格依据卦体与易道,因而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具体分析爻与爻之间“和”与“合”的各种条件,探索其规律。

【闲话阴阳】(105)“太和”与“中和”

“太和”一辞出自《易传·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那么什么是“太和”呢?对此人们有许多解释,我们这里的解释就是,爻与爻的和谐共处达到了极至,这就是“太和”。

卦爻中的“太和”是个什么状态呢?原来它就是乾与坤,乾与坤的状态就是“太和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已经知道,在六十四卦当中,乾与坤是极为特殊的两卦,它消弭了多种矛盾,是实现或达到统一和同一的一种状态,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1、每个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如果天数与地数代表着方向相反的矢量,在天数和地数的量比为1比1点二五的情况下,一个爻的量就是零,这样的爻非阴非阳,亦阴亦阳,这是阴与阳的直接同一。

2、如果六个爻都是这样的爻,那么整个卦的量也是零,那么乾卦就是坤卦,坤卦也就是乾卦,这是乾与坤的直接同一,或者说是“乾坤一体。

3、由于乾坤各爻都等量,六爻均衡,所以各种作用力也都相等,比如斥力与引力、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等,这样乾与坤的形体就是一个“中心”与“重心”合一的悬浮着的球体。

4、乾与坤的形体是个球,乾与坤展现的状态也是个球,即这个球体不伦从什么角度看也是个球,这是“形体”与“形态”的直接同一。

5、乾与坤的天道与人道是一条道,这就是“天人合一”。

6、乾坤卦是既通达又稳定的卦,因此是个动静咸宜的卦,这样的卦,也可以叫“动”与“静”的同一。

但是,乾坤卦中也有一些差异或矛盾是无法消除的,比如说六爻分为三个“对立面”、“三个层次”和“三个圆圈”;爻的运行按照天道或人道有两个转折;有一个天数和地数轮流上岗;天道运行当中的能量衰减或者说是转移等等,这些差异或矛盾是绝对的,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正是这些不“和”的内容构成了“太和”的条件。

“中和”一辞出自《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什么是“中和”呢?对此人们也有许多解释,我们这里的解释就是,“中和”的意义有二,其一是卦体上的“跷跷板”呈水平状态就叫“中和”。如果两个“跷跷板”都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衡卦。其二是指过程当中的两个特定阶段,如果把甲作为开端,己作为终结,那么“中合”点就是丁;如果把己作为开端,甲作为终结,那么“中和”点就是辛。

“中和”与“太和”的共同点是,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天道与人道起作用,卦体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不同点是,“太和”是六爻均衡,“中和”是六爻不均衡;处于“太和”的乾坤卦天道与人道是一条道,处于“中和”的平衡卦是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

说“中和”“天地位焉”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卦体处在稳定状态,说“万物育焉”是不全面的,因为这种状态可能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发育,也可能不利于万物的生长发育,这需要具体分析,蹇卦可以说是个“中和”卦,但蹇卦却对万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太和”与“中和”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标准,尤其是“太和”,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最理想的状态,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僵死的状态。

【闲话阴阳】(106)“和”之分类

我们说“和”就是爻与爻之间和谐、和平、祥和等等的一种关系,那么“和”也就不是单个爻的事情,而是两个爻或多个爻之间的事情。我们知道,爻不仅有阴阳的差别,还有“位”与“时”的差别。如果进一步研究,那么同是阳爻或同是阴爻,也可能还有个量上的差别。爻与爻能不能“和”,既与爻本身有关,也与时、位有关,据此我们对“和”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爻与爻之间的“和”

1、阳爻阳爻之间的“和”:

2、阴爻阴爻之间的“和”:

3、阳爻与阴爻之间的“和”;

二、与位有关的“和”

1、具有相对关系的“和”;

2、具有相邻关系的“和”;

3、与地道有关的“和”;

三、与时有关的“和”

1、合乎天道的“和”:

2、不合时宜的“和”;

四、与人道有关的“和”

1、合乎人道的“和”;

2、不和人道的“和”;

我们说以上分类,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这是因为爻、位、时是一个统一体,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没有位的爻同没有爻的位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同样爻也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爻,我们这样分类,只是为了研究方便。传统易学的一个重大失误,就在于脱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谈论阴阳,谈论阴阳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空谈。我们的叙述将把位、时与爻结合起来,探讨“和”的一般条件,以及“和”与人的价值取向。

【闲话阴阳】(107)“对称之和”

与位有关的“和”有两种,一种是具有相对关系,另一种是具有相邻关系,我们先探讨一下具有相对关系的“和”。在卦体上,六爻有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其中二与四和三与五我们还比喻为两个“跷跷板”。依据两个“跷跷板”,我们把六十四卦分为平衡与失衡两类。在失衡卦中还可分为整体失衡和局部失衡,局部失衡的卦,换一个说法也可叫局部平衡,就是说有一个“跷跷板”失衡,另一个“跷跷板”平衡,说它是局部失衡也可以,说它是局部平衡也可以。

一般情况下,“跷跷板”的两端相同并且能够和平共处,我们就说这是“对称之和”,乾、大过、夬、姤这四卦的前后左右都是阳爻;坤、颐、剥、复这四卦的前后左右都是阴爻;家人、蹇、渐、既济这四个卦前后为阴、左右为阳;睽、解、归妹、未济这四个卦前后为阳、左右为阴。所以这十六个卦就叫平衡卦,确切说叫整体平衡卦,在这些卦中,前与后、左与右或者说是二与四、三与五都相同,它们之间的“和”就是“对称之和”。

属于局部失衡的卦有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谦、豫、临、观、噬嗑、贲、咸、恒、遯、大壮、晋、明夷、损、益、困、井、革、鼎、震、艮、巽、兑,共计32个。这些失衡卦中,由于有一个“跷跷板”呈水平状态,所以也叫局部平衡卦,比如屯卦是个失衡卦,但屯卦的二与四都是阴爻,这个“跷跷板”就呈水平状态。这个呈水平状态的“跷跷板”的两端之“和”,也是“对称之和”。

具有对称关系的爻,经文上就叫“宾”或“仇”。姤卦二爻讲“包有鱼,不利宾”,这个“宾”就是指的与二爻相对的四爻;鼎卦二爻讲“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及,吉”,这个“仇”就是指的与二爻相对的四爻。

“对称之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或容易实现的“和”,这是因为一则双方势均力敌,谁也难以给对方造成伤害,《系辞》上把这种情况也叫“同功而异位”。二则因为双方没有直接联系,要联系必须通过“中介”,这就避免了直接的碰撞与摩擦。因为没有直接联系,所以这种具有对称关系的爻,有“和”的可能,但没有直接“合”的可能。

“对称之和”展现的是一种静态美,渐卦上爻辞讲“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是因为渐卦就是两个“跷跷板”都呈水平状态的整体平衡卦,它就象是一只婷婷玉立的鸿雁,可以作为“对称之和”的模式。

具有对称关系的双方容易形成“对称之和”,但也不是一定成为“对称之和”,有些对称双方也可能成为“对峙”甚至“对抗”,讼卦二四力量均等,这就成为它们争讼的一个重要条件,当然讼卦的争讼也还有其它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力量均等也容易形成“二牛顶杠”。

平衡卦特别是整体平衡卦,易于稳定而不易运动,或者说是“利贞而不利亨”,严重的还有陷入僵窒的可能,坤、复、睽、解等卦就是陷入僵窒的卦,也是引起特殊变化的卦。

【闲话阴阳】(108)“对称之和”的相互影响

所谓“对称之和”,说白了就是两个“跷跷板”的两端一样,好比成十字交叉的两个天平,两端放上同样重量的砝码,天平就呈水平状态。所谓“对称之和”的相互影响,就是两个天平之间的横向关系。我们知道,在“对称之和”的情况下,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天道与人道起作用,又因为两个“跷跷板”的人道就是二三四五这样一个顺序,因此它们也就从横向上建立起一种共轭关系,彼此之间也就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说二爻向三爻方向运动,就要求和四爻向五爻方向的运动同步进行。

在十六个整体平衡卦中,中间四个爻全部为阳的有乾、大过、夬、姤四个卦;全部为阴的有坤、颐、剥、复四个卦;二四为阳、三五为阴的有睽、解、归妹、未济四个卦;二四为阴、三五为阳的有家人、蹇、渐、既济四个卦。我们分别谈谈这个问题。

1、如果中间四个爻全部为阳或全部为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从视觉上看这就是一个“横梁”,大过卦取象为“栋”、“枯扬”,就是因为这四个爻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加上人道顺序,那么这四个爻就构成了一个“圆圈”,当然这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因为在五爻和二爻之间有一个断裂。再如果天道顺序和人道顺序相同,比如说乾卦与坤卦,那么爻的运行就是“大”,这个“大”就是《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坤二讲“直方大”,这个“大”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爻的运行基本上是顺畅的。

但是除了乾卦与坤卦,其它六个卦的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这里有“天人合一”,也有“天人相悖”,还有“不合时宜”等,因此爻的运行也就有了或动或静,有了“其行次且”,还有了吉、凶、吝、厉等结局。颐卦二爻至三是个“天人合一”,但如果二爻上行,那么二爻就是“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兇。”因为由二至上正与天道相悖。大过四爻至五是个“天人合一”,爻辞讲“棟隆,吉,有它吝。”这个“吉”是因为“天人合一”,而“有它吝”是因为五爻也是个阳爻。剥卦四爻至五是个“天人相悖”,所以四爻讲“剝床以膚,兇。”复卦二爻至三是个“天人相悖”,所以二爻讲“休復,吉。”即停止向三爻的进发。夬卦四爻为甲,五爻为戊,这里有个时间差,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四爻的爻辞是“臀無膚,其行次且”,夬五是个“天人相左”,至二合乎天道,所以爻辞说“莧陸夬夬,中行無咎。”所谓“中行”,对五爻而言就是至二,随着五爻至二,四爻就有了至五的趋势,爻辞对这种情况,就叫“牽羊悔亡”。

2、如果二四为阳、三五为阴,那么除了天道与人道的错乱情况以外,这里还可以看出阴阳的作用,或者说有了平与陂的差别。睽卦四爻至五是个“天人合一”,爻辞说“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解卦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二爻辞讲“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这个“得黄矢”就是三爻会依照天道而来,四五之间也是一个“天人相悖”,四爻辞讲“解而拇,朋至斯孚。”这里说的“朋”就是五。归妹二至三是个“天人相悖”,归妹三辞为“歸妹以須,反歸以娣。”,表明它要返回到二。未济三辞为“未濟,征兇,利涉大川。”这因为它是一个阴爻,且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

3、如果二四为阴、三五为阳,情况就与二四为阳、三五为阴大致相同,家人卦二爻至三是个“天人合一”,爻辞说是“無攸遂,在中饋,貞吉。”“无攸遂”就是因为这是以阴临阳,三爻辞是“婦子嘻嘻,終吝。”这里说的“婦子”就是指的二四两个阴爻。蹇卦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所以三爻辞讲“往蹇,來反。”五爻辞讲“大蹇,朋來。”这个“朋”就是指的蹇二。渐卦四五之间是个“天人相悖”,四爻辞说是“鴻漸于木,或得其桷,無咎。”五爻辞讲“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既济三是个阳爻,爻辞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尽管它与四爻有三个单位的时间差,但还能够胜利。

以上说明,在“对称之和”的条件下,爻的运行,主要看天道与天道的错乱的情况,爻有依照人道运行的时候,例如乾、坤、既济等,更多的是依照天道,例如复、蹇、解、归妹等。无论依照天道还是人道,阳爻的境遇远比阴爻好得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称之和”,实际上是建立起一种“轴心”关系,它告诉我们,当我们考察一个爻的动向时,首先要看它的“对立面”是个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整体平衡卦有这个问题,局部平衡卦也有这个问题。

【闲话阴阳】(109)“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

我们知道,卦体六爻分为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但是作为“对称”的却只有二与四和三与五,初与上虽然是“对立面”,但不是“对称”,初与上如果能够和平共处,那么我们就叫“垂立之和”。

“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两者都是由对立并通过中介而形成的“和”,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其次“对称之和”主要看“跷跷板”的两端是否一样,不一样就是不和;“垂立之和”虽然也看两端,但主要是看两端的生存状态,如果彼此都能生存下去,这就是“和”,有一端不能生存,这就是不和;第三,“对称之和”是形成“垂立之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卦体。

为什么说“对称之和”是“垂立之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呢?最明显的就是在“对称之和”的条件下,初上两爻呈垂直状态,不管初上两爻是阴是阳,只要中间四个爻是“对称之和”,初与上就垂直。初与上垂直,意味着卦体就“正”,“正”就是不倾斜,不倾斜就容易稳定,我们说平衡卦中地道的作用不明显,平衡卦易于稳定,这些说法都是据此而来的。

但是这也不是说在“对称之和”的条件下,初上两爻一定就是“垂立之和”,形成“垂立之和”还有其它条件,“垂立之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卦体的稳定,我们试对十六个平衡卦做一分析:

1、在十六个整体平衡卦中,初阳上阴的卦有复、夬、归妹、既济四个卦,我们先把这四个卦的初爻与上爻辞录出:复初为“不遠復,無祉悔,元吉。”复上为“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夬初为“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夬上辞为“無號,終有兇。”歸妹初为“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歸妹上为“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既济初为“曳其輪,濡其尾,無咎。”既济上为“濡其首,厲。”这些爻辞不用解释,也可以看出初爻的境遇要比上爻好得多。

2、在十六个整体平衡卦中,初阴上阳的卦有剥、姤、渐、未济四个卦。我们也把这四个卦的初爻与上爻辞录出:剥初为“剝床以足,蔑貞兇。”剥上为“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姤初为“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姤上为“姤其角,吝,無咎。”渐初为“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渐上为“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未济初为“濡其尾,吝。”上为“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与初阳上阴的卦相比较,可见上爻的境遇有了很大改变,而初爻不动还可以,如果要动难免凶险。

3、在十六个整体平衡卦中,初阳上阳的卦有乾、颐、家人、睽四个卦。乾初为“潜龙,勿用。”乾上为“亢龙,有悔。”颐初为“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颐上为“由頤,厲,吉,利涉大川。”家人初为“閑有家,悔亡。”家人上为“有孚威如,終吉。”睽初为“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睽上为“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这些卦的初爻如果不动,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凶险,上爻相对要比初爻的境遇好。

4、初阴上阴的有坤、大过、蹇、解四个卦。坤初为“履霜,坚冰至”。坤上为“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大过初为“藉用白茅,無咎。”大过上为“過涉滅頂,兇,無咎。”蹇初为“往蹇,來譽。”蹇上为“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解初为“無咎。”解上为“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比较初阳上阳的卦,可知这些卦的初爻也不宜运动,上爻的境遇相对要比初爻好一些。

比较以上四种情况,可知初阳上阴的卦,卦体比较稳定,例如复卦,就是一个极其稳定的卦,但是上爻的日子很不好过。初阴上阳的卦,保持稳定艰难,但上爻的日子好过,例如渐卦。如果以初上两爻都能生存为标准,还是初阴上阳为佳,其次是初上两爻相同的卦,比较差的是初阳上阴。所以“垂立之和”的典范就是渐卦。

【闲话阴阳】(110)“反者道之动”和“相反相成”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出自《老子》,通常人们把这句话理解为事物包含着相对性质,事物的动因不能只从一面考虑,也要从它相反的方面考虑。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是人们习惯于运用概念或通过个别举例来理解这句话,因此也就难免觉得晦涩或陷入偏颇。如果知道卦体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对立面”和三个“圆圈”,那么对“反者道之动”这句话的理解,也就一目了然了。前面在探讨“对称之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时,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结合卦体与易道,那么对“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就会有一个更完整更准确的认识。

六爻构成三个“对立面”,其中二与四、三与五如果对等,这就是“对称之和”,初与上不一定对等,但双方都能生存,这就是“垂立之和”。“对称之和”与“垂立之和”与阴阳有关,但主要还是“位”,在这里,阴阳的对立是相对的,“位”的对立是绝对的,即便是二与四、三与五不对等,初上难共存,但作为“位”,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的对立也不会改变,有下就有上,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一个完整的事物,一定是上下前后左右同时具备,所以我们说这是绝对的。

由于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圆圈”,这样每一个爻的每一步运动,势必牵扯或影响到同一个“圆圈”上的另外三个爻,比如初爻向二爻方向运动,那么势必推动二爻向上,上爻至四,就会推动四爻至初;二爻如果向三爻方向运动,势必推动三爻至四,四爻至五,就会推动五爻至二,如此等等。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呢?假定我们以二爻为“正”,那么四爻就是“反”,四爻如果向初运动,也势必推动或拉动二爻至上;四爻如果向上爻方向运动,也势必推动或拉动二爻至初,如此等等,四爻的运动,形成了二爻的动因,四爻的运动方向,与二爻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这就是“反者道之动”,这的确是个规律,当然卦爻的动静还有其它原因,但这个规律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反相成”这句话源自《老子》的“难易相成”,这也是个规律,从卦体上也可以清楚看出,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处在相反的位置,它们虽然相反,但又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卦体,少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卦体也构筑不起来,这反映了它们之间相互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也是绝对的。

在一般哲学上,有所谓“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争论,“合二而一”在抽象的概念领域是可能的,概念有这种灵活性,因为它可以不受具体事物的制约,但在实际的具体事物上,没有什么“合二而一”,卦体六爻不是“合”的结果,而是“分”的结果。“一分为二”是对的,事物有正面,也一定有反面,这就是“相反相成”。但是对“一分为二”的理解,通常也是在抽象的概念领域,因此也就往往陷入偏颇,因为一个完整的事物不只是两面,而是多面,多可以到无限,但最少可以简化到六面,这六面是不能再少了,如果我们看到事物的正面与反面,一定不能忘记它还有个侧面,这就是说,当我们研究初爻的时候,首先应当想到它的反面即上爻,但初与上也不是孤立的,所以还要想到二三四五爻,这四个爻是初与上的“中介”;当我们研究二爻的时候,首先应当想到它的反面即四爻,但二与四也不是孤立的,所以还要想到初三上五爻,这四个爻是二与四的“中介”,如此等等。假如我们研究相邻的而不是相反的两个爻的关系,比如说研究初爻与二爻,那么就应当想到这两个爻也不是孤立的,它们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三四五上爻就是初与二存在的条件;如果是研究二与三,那么初四五上就是二三存在的条件。没有“中介”的对立就是绝对的对立,这种绝对的对立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里,不存在于现实里。没有条件的依存也是不存在的,凡依存,都有条件。这些道理,周易不是用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通过卦体,直观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4闲话阴阳(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