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教育外包”,你的孩子快乐吗?

生活外包,指将生活中的许多环节请专业人士代劳。比如“婚礼策划、生日活动、聚会旅游、宠物饲养……”教育外包是指什么?

“教育外包”指孩子上学后,家长注重孩子获得的外部资源,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事实情况是,许多培训机构根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你的孩子,为父母呈现的更多是外包的表面成绩。孩子内心快乐吗?是否想学下去?有什么压抑与想法?是否有内在学习动力?今天梁老师以两层理论为基础,探讨这种现象。

教育神经学

一:从教育神经学层面看待

当大脑中某个细胞参与学习的过程时,该细胞就会生长,这与肌肉锻炼的过程异曲同工。而接受教育的神经元一般会长出新的突触。随着突触像树状一样地增多,信息传递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如果一直刺激大脑的某片区域——比如音乐、艺术、体育、文学等,那么知识在这个区域就会被存储起来,构成我们所述“理解”。

那么新理解的知识能在大脑中存储多久?这取决于大脑在接收信息时的活跃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习主动性。如果被动学习,那么只会成为瞬时记忆,不能被“深入理解”,学习效率无法提高。

何谓“深入理解”?有三层含义——①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②学会应用知识、举一反三;③拥有跨学科、联机思考能力,真正把对知识的吸收转化为思维方式的更新。

我们知道,0—3岁阶段孩子感官接收能力极强,期间通过自身强大的吸收能力学习。比如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是通过每晚的自言自语和反复模仿中学会的,此时不存在“深入理解”。上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父母们有没有见过孩子课外补习后,随手把书包一扔就什么都不管,仿佛完成任务一般?有一部分父母此刻的做法是对孩子吼叫:“怎么不回来复习一下?”“知道啦!”可能没了下文,这是孩子对被动学习的抵触表现。

我听有些父母说:“孩子当初说感兴趣,我们才会给他报名参加的,是他不够坚持!”殊不知孩子的兴趣是会不断变化的,因为他在探索世界、在不断成长;而且孩子可能会依据对事物的感官感受作出是否感兴趣的判断;同时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深入理解”,也会导致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既然选择外包,父母们当然不希望孩子缺少内在动力、学习效率低下。那么我们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提供两种有效的办法:

1、在报兴趣类培训班前给孩子做“原型对话”

这是一种给孩子辅导的方法,有助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减少学习效果低下的风险。

①“你为什么想要学习这门课程呢?”——让孩子说出想法。

②“你觉得这门课程该怎么学?”——和孩子探讨学习的目的。

③“如果你中途出现无法坚持的情况,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进孩子思考、作出理性抉择。

④“你确认想要报名参加学习对吧?”——让孩子拥有责任意识。

那么如果为孩子报名非兴趣类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的补习呢?除了父母们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培训机构资质之外,同样需要与孩子事先交流、辅导。虽然最终决定权归父母,但也要让孩子拥有被尊重、平等相处的感受。通过交流、孩子充分表达了自身想法,与父母共同作出参与补习的决定,而非“这是父母给我做的决定!我不想补!”。

2、报班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辅导

我有时听到父母说“我孩子报名补习班补了课,为啥不见有进步呢?”报班后并非坐等,期待孩子的成绩立刻见效。说句大白话——养育孩子仅仅掏钱、做饭是不够的。我们有时重视外部资源获取,而且因为工作等繁琐事务,容易忽视孩子内心的变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变化情况。孩子一旦“深入理解”,不仅很难遗忘,而会引发极大兴趣。这就是补习前没兴趣但是通过补习产生兴趣的原因。我们有没有遇到孩子身上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正视“教育外包”的第一层面,需要重视给孩子报班前的原型对话和学习过程中的“深入理解”。

在看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以及其他变化,及时与孩子沟通、辅导。沟通可以遵循三步法——

①最近学习感受如何?

②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

③如何作出改变、调整结果?

马斯洛需求理论

二: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待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个体同时缺乏食物、安全、与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最为强烈。此刻人的意识几乎全部为饥饿所占据,所有消耗的能量都用于获取食物。只有当人从基本生理需求得以释放,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的需求,比如安全与尊重。

同样对孩子来说,自我价值感得到的越充分越自然,他对外在物品的需求也就越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人类的欲望是很容易膨胀的,而且越快得到满足,就越容易失去满足感。当下环境尤其一、二线城市,解决温饱并不是问题。

“教育外包”现象反映父母的重视外部资源获取的观念。有一部分认为是为开发孩子的兴趣潜能,事实却忽视了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产生价值感的机会有很多。比如我小时候动手组装赛车,航模;收集卡片、与小伙伴们一起蹲在地上“拍卡”,赢得了新卡片;画了一幅画贴在墙上、赢了一盘五子棋等等。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外部表现。但少有父母会通过观察细节,并与孩子探讨自我实现后的心理感受与满足感。大多父母为工作、生活压力、琐事顾不上在乎这些。孩子也会觉得父母不够理解、甚至不爱他。

我们认为对孩子的付出,有时并不等同于孩子内心的感受。成人内心世界会出现空虚,孩子也是一样。所以说正视“教育外包”的第二层面,指教育除了为孩子在金钱上的付出之外,要时不时通过家庭沟通,帮助孩子塑造自我价值。如此才能让孩子拥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感。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玩得幼稚、不屑一顾。当孩子看似在重复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如果被父母、老师无端指责时,慢慢就感觉自己做的事很无聊。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很多事物的好奇与兴趣,缺乏自信,甚至抑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不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的位置。哪怕条件再好的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价值观养成、情感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工作再忙,也希望父母们能在忙中抽空用心观察、辅导、欣赏孩子,别一味“教育外包”,而是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学习并更新教育理念!为孩子美好的未来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视“教育外包”,你的孩子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