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72

一、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二、译文

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就会发生大的麻烦。不要让人民住的地方越来越狭小,不要让他们的生存受到压迫。不去压迫人民,他们才不会对统治者的行为感到厌烦。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我表现;珍爱自己的生命但不自认为高贵。所以舍弃后者而取前者。

三、解读

1. 我们都熟悉孟子所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实在孟子之前,《道德经》就已经从哲学层面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且讲的更为具体。

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丧失了对统治者的信任,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那么统治者就没有办法继续实施统治,也就有了大的麻烦。

3. “无狎其所居”,“狎”通“狭”,统治者不要让百姓住的地方越来越小,最后流离失所。因为“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个国家如果到处都是流民,那么社会就无法稳定,经济就无法发展。

4. 香港居民被高房价困扰,很多人住在“笼屋”,终身看不到希望,是典型的“无狎其所居”,这也给香港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大陆这边则针对底层民众开展了脱贫攻坚战,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三保障”中,最后一条就是保障住房安全,也就是要让贫困民众都能居者有其屋,都能安居乐业,这样也就保证了社会稳定,杜绝了香港现象的发生。

5. “无厌其所生”,“厌”通“压”,不要压迫老百姓,也不要让他们感到生不如死,从而厌倦自己的生活。

6.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正是因为你不去压迫他们,不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窘迫,变得生不如死,所以他们才不会对你的统治感到厌烦。

7.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所以,真正有智慧的统治者,他们都有自知之明,不会有点功劳就去自我表现;他们也都很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名声,但从不自以为高贵。

8. 自爱是对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不会爱惜别人的生命。第十三章讲过,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所以好的领导者对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视,但是为了天下苍生,却可以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

9. 不自贵也是对的。因为“贵以贱为基”,如果没有国家的人民,也就是很多人眼中所谓的贱民,那么也就不会有统治者高贵的身份。

10.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统治者,都会舍去自见、自贵,而选择自知和自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