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儒道(Ⅻ)前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谈儒墨之辩,既然题目叫戏说儒道,我的知识本就浅薄,且仅限于儒家与道家,所以,对墨家部分的探讨可能存在不大准确的情况,故请诸君见谅。本期内容,仅涉及对儒墨两家历史起源的探讨,至于其学术上的争端,会在后面的几期节目中提到。

      我们都知道在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期间,各国之间经历了争霸战争以及兼并战争,在这期间各国进行了积极的变法。结果造就了各诸侯国内原本大量的世卿世禄的官员集体失业。在春秋之前,中国古代是官师不分的,直到后来官师分离,没落贵族便成为了老师,到此私学兴起,才能谈百家争鸣,才能谈各家起源。

接下来我将结合一些史料谈谈两家的起源吧

史学家对各家起源的理论: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把各家分为六类,分别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以及道德家。

      其次,是刘歆也尝试对百家进行分类,在《汉书•艺文志》提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他前六家与司马谈所划分的相同,另外四家还有纵横家、杂家、农家以及小说家,正如前文所说,小说家这一派别远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刘歆《汉书•艺文志》

      近代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对刘歆的思想提出过异议,冯先生提到其在详细内容之上有所谬误。所以,我在这里就想和诸君探讨这个问题,关于儒墨的起源问题。上文我也提到了各家思想产生的背景,便是没落贵族成为了老师,将从前所从事的工作,作为知识进行传授,我想这一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吧。但是,这个问题的症结便在对于墨者的起源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世人都认为儒家出身于文士,所以,对于旧的礼制以及封建统治秩序有一种崇拜感。而冯友兰先生对于墨家的起源的判断是侠客,因为墨家这个学派十分讲究内部秩序,纪律也是近乎严苛,比如这一组织的首领便是“巨子”,这个首领甚至可以对成员的生死权有所掌握。例如,《吕氏春秋》之中提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巨子腹黄享的儿子在秦地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足以见得墨家内部的纪律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从此便有了所谓侠士的风范。同时,墨者十分擅长战术,也精通守城器械,这样的例子,我们也很耳熟能详了,就是墨家守宋的故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我只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即墨子与攻城器械制作大师公输盘进行“沙盘推演”的情景,公输盘不出所料的败下阵来,足以见得墨子守城技术之高超。冯友兰先生就是依据上面这些提出了墨家起源于“游侠”这一学说,但冯先生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一思想存在一些问题,那便是墨者不像游侠那样只要封建地主给予相应的物质报酬,就为其效命,尽管他们是遵守承诺的,他们只是自愿参加“正义”的守城活动。因此,刘歆和冯友兰先生的论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谬误,但对于此我便有一种新的理解了。

      我认为墨家出身于“工商食官”之中,极有可能是工匠出身,也就是出身于百工阶层,也有可能是司空出身(管理政府奴仆的官吏)。首先,我通过墨家的思想进行解释。工商食官是由官府控制的一批奴仆的制度的名称。是一种世袭的官吏,因为百工阶级即是奴仆也是手工业的管理者,且其内部有相当严格的纪律,毕竟是一个生产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企。其次,既然是生产者必定要遵守时间,这便解释了所谓的“效命”以及其节用的思想(毕竟手工业者要日夜与成本等打交道,虽说官府生产不注重成本)。既然是工匠出身,便可以拥有出色的技术。故因此我得出了这个结论,墨家出身于“百工”阶级。关于墨家与儒家思想的我会出两期,欢迎大家关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点赞,关注一下我。今后,我有什么思考也会发出来和诸位探讨。(纯手打真是超累的,希望您能给我点点赞,鼓励一下我,您的鼓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说儒道(Ⅻ)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