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带儿子林大竣参加过一档节目叫《老师请回答》。主持人问大竣都上了什么课外班,大竣说乐高游泳和钢琴。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要上课外班?大竣说,“上学的时候老师发了一张表,让填特长是什么。我要是不学钢琴,特长这一栏就得空着。”
这个朴实无华的理由让现场观众哄堂大笑,也让我想起我上学时填表的窘境。每次填特长,都会绞尽脑汁想好久,还是没有答案,最后在表格里无奈的填个“无”。
不想让孩子有跟我一样的窘境,我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游泳钢琴机器人啥的。但每次别人问我给孩子报了什么班,我都会很收敛的说,就报了一两个,报着玩的。
我这么低调,是因为不想看到别人怜悯的眼神,“这么小的孩子上这么多课,多可怜呀。”每每听到类似的话,我就默默地退下了。孩子上课外班就可怜,那什么才是幸福呢?
01 孩子上课外班就没有幸福的童年吗?
课外班是学校课程之外的班,有兴趣班,有补习班,有提高班。当然各个培训机构的名字都不一样,有A班S班,还有培优之类的,性质都差不多。孩子上课外班就可怜吗?确实有可怜的。
在《老师请回答》里,有几个极端的上课外班的家庭。一个叫垚垚的女孩儿,家是郑州的。为了让她学舞蹈有更好的老师,爸爸独自带着她来北京,妈妈在郑州挣钱养家。
垚垚妈妈给她定的目标是北京舞蹈学院,据说这所学校每年只录取100来人,还是面向全世界招生的,竞争比高考还要激烈。
节目现场的专家老师问垚垚妈妈,如果垚垚考不上怎么办?
垚垚妈妈顿了一下说,为了支持孩子学舞蹈,已经投入了五六百万,她从来没想过孩子会考不上。
在这么竞争的考试形态下,没有人能打包票一定能考上。妈妈就一门心思给垚垚规划了这条路,可想而知垚垚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节目里还有个女孩叫大奇,妈妈给她报了13个课外班。大奇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数学口算输给了小她9个月的表妹,妈妈觉得是课外班不够,就疯狂加码到13个。
大奇说,在家里妈妈总生气,因为她学习不好,妈妈根本就不爱她。跟大奇境况类似的还有6岁的晴晴。为了供她上课外班,姥姥卖了一套房子,签了专门的公司,又是工体的演唱会又是美国时装周的T台秀。可节目里的晴晴根本就不想去,她经常躲在桌子下面跟姥姥讨价还价。
这些孩子被课外班折腾得没有正常的生活,年幼的垚垚跟妈妈分居两地,大奇的妈妈每天都生气,晴晴每天在妈妈和姥姥教育理念的冲突中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上课外班的孩子确实不幸福。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林大竣,他也上了很多课外班,乐高游泳钢琴。谈起课外班他满脸放光。同样是课外班,孩子的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让孩子不幸福的根源并不是课外班。事实上对有的孩子来说,上课外班更能提升幸福感。
02 孩子上课外班能提升幸福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就现在社会来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成了首要需求。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吃饱穿暖玩好就够了,忽略了孩子更高层次的需求。
热播网剧《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妈妈代表了很大部分的家长。“对学生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交朋友是走上社会才应该做的事情。”
对孩子社交需求的忽视,让朱朝阳在面对朋友时失去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因为他太渴望友情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上课外班会满足孩子高层次的需求。在幼儿园或小学,因为班级人数众多,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有限。在课外班因为上课人数少,再加上商业化的运作,孩子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也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这都有助于满足孩子自尊和自我价值的需要。
除了课堂上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也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比如,孩子学会了弹琴唱歌游泳,这都是孩子的特长。这些特长有助于孩子参加更多的团体,满足社交需求,同时在特定场合适当展露本领,能让孩子有自豪感。
结合马斯洛层次性需求理论可以看出,孩子上课外班,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孩子的幸福感。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理智对待课外班,不能一味排斥,让孩子失去更好的成长机会,也不要什么都让孩子学,导致孩子压力山大,一事无成。
03 孩子的课外班,以兴趣进场,以坚持收官
上课外班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但不能全凭孩子的兴趣。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广泛接触课外班,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1~2种,坚持学下去,这才是课外班的正确打开方式。课外班要依兴趣进场,以坚持收官。
- 兴趣是最好的敲门砖
学习新东西,兴趣是最好的敲门砖。这一点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同,只是有的家长高估了兴趣的作用。
孩子天生是有好奇心的,接触新的事物都会乐于尝试,而且在接触初期都是简单而有趣的。拿钢琴来说,随手一弹就可以有美妙的音符,孩子会觉得很新奇。可随着时间的推进,乐理越来越复杂,弹琴难度也逐渐加大,孩子一首曲子可能要练好多天,慢慢地孩子的兴趣就会被长时间的练习消磨掉。
很多孩子学钢琴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又悄无声息的结束。
兴趣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新事物,却不足以让孩子长期坚持下去。胡可曾经发过一段视频,是安吉边哭边弹钢琴,有网友说胡可太残忍,安吉不想学还逼着他弹琴。可有时候孩子哭,不想弹琴,并不是他多么讨厌弹琴,只是他暂时遇到了困难,他自己也想弹好,就此放弃他自己都不甘心。
练习的过程总有很多挫折和磨难。孩子能不能学有所成,很多时候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 有策略的坚持,课外班才能出成绩
任何学习都会经历“开始的新鲜——练习的乏味——初见成果的惊喜——再乏味——再坚持……”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专业性上,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有限,但鼓励孩子度过低潮期,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请回答》里,晴晴的姥姥给了晴晴很大压力。姥姥觉得既然学了课外班,就要得第一,这种想法让晴晴对课外班充满恐惧。上课外班,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至于参加什么比赛,得到什么名次,更像是学习的附属品,而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
比如说孩子学钢琴,当孩子极度排斥练琴的时候,家长可以跟老师探讨一下,让孩子练习以前练过的曲目。一方面降低难度,让孩子觉得坚持也没那么难,另一方面,让孩子有时间体会优美的旋律,而不是纠结于音节节奏的对错。
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只有经历过大量练习,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就像林大俊,最初学钢琴只是想有个特长,但他学得很享受,两年的时间就考完了八级。如果他学钢琴的目的就是考级,他就不会有时间享受音乐的美丽,钢琴可能也成为了过去。
让孩子上课外班其实是一个既花钱又耗时间还不讨好的事情。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在五花八门的课外班,确实给了孩子接触多层次教育的机会。至于孩子上课外班幸福不幸福,就因人而异了。
上课外班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又不能全凭孩子的兴趣,就算钢琴神童朗朗,也有不想练琴想彻底放弃的时候。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想变得更好更优秀,就必须付出努力。作为家长,你是想让孩子看着特长栏唉声叹气,还是让孩子自信地书写自己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