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绩的《野望》

话说某日傍晚,隐居在东皋(今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的王绩望景生情,诗兴大发,吟出了下面这首古诗:

(1)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

(2)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3)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4)相顾:相视;互看。

(5)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我和他们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于是我长啸高歌想隐居山野!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所谓五言律诗,就是一首诗一共有八句,每句五个字,同时符合律诗规范如对仗、平仄等要求的诗歌形式。

五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至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而王绩比沈、宋年长五、六十岁,他能写出这么成熟的五言律诗《野望》,说明他在诗歌方面勇于尝新,而且很有才华。

《野望》这首诗描写了东皋这个地方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又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王绩以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偶像,想像他一样隐居山野不问世事,可是却做不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和恬静旷达。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这首诗第一、二句写的是他在山野望远,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第三、四、五、六句描写了一幅秋日傍晚时分的景色:落日余晖洒在静谧的山野间,牧人和猎人结束一天的劳动归家。此处光影结合、以动衬静。第七、八句转笔回归到抒情,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整首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不像南朝的诗歌那样华糜艳丽言之无物,因此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脱颖而出。

《野望》字词间的平淡掩饰不了诗人的焦虑,放旷却摆脱不了孤寂,王绩的“隐”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那为什么王绩要隐居山野,但又心有不甘,抑郁寡欢呢?

这得从他的“仕途不顺,三进三出“说起。

王绩从小好学,记忆力很好,在当时被誉为”神童仙子“。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年间(605年正月—618年三月),王绩通过了”孝悌廉洁科“的选拔,这是当时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做了“秘书省正字”,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办事员,专门负责校正书籍中的错误,后又去六合县做了个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可能是觉得这个职务不合心意不能施展才华,王绩消极怠工,天天喝酒不做事,被人举报,然后他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这是王绩第一次做官。

王绩第二次做官是在唐高祖李渊的武德(618年--626年)初年。

当时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在门下省等待任命。门下省是古代负责审核政令的部门。

期间,他弟弟问他“待诏”是否做的开心,他回答,我是因为这里有好酒才留下来的。当时的侍中,也就是他们部门的一把手,听说后把按惯例发的三升酒给他加到了一斗(1升酒约等于现在的2斤,1斗=10升),因此王绩又被人称为“斗酒学士”,由此可见领导还是蛮重视他的。

因为有酒饮才来当官,很可能只是王绩的一个借口,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想在新的政权中一展抱负。但是事与愿违,王绩在门下省久久得不到任命,心中的苦闷与日俱增,当时皇权争夺激烈,时局动荡,或是出于谨慎为了自保,王绩第二次借口患病,辞官归家。

到了贞观年间(627--649年),王绩第三次当官。

他听说太乐署,就是唐朝的一个音乐机构,有个叫焦革的人很会酿造美酒,于是去吏部请求,要做太乐丞,就是在朝廷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官。

虽然不符合规定,但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还是同意了他请求。焦革夫妇死后,王绩没了美酒喝,又得不到重任,于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辞官归隐。

回到家乡后,王绩隐居在东皋,他把精力都放在了酿酒上,还写了《酒经》和《酒谱》二本书。李淳风称赞他说:君,酒家之南董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先生,你真是酒文化的专家啊!南董,指春秋时著名史官南史氏和董狐。

看完王绩“仕途不顺,酿酒有方”的事迹后,是不是有种人生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名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的读书人,王绩三次当官都是“才高位微”,郁郁不得志,不得已之下才选择归隐山野,但始终又不忍心一腔鲲鹏之志埋没于蒿草之间。

这种孤独彷徨苦闷颓废的情绪在《野望》这首诗里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析王绩的《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