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来了

看了BBC的纪录片《中国教师来了》,感慨颇多。

从中国去到那里(英国学院)的教师都是国内著名中学的优秀教师,不仅专业素养深厚,而且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最厉害的是他们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流畅的教学,学科专业术语和名词也游刃有余。毫无疑问,这些教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优秀教师的代表,有他们在英国,发扬中国传统教学模式,让人感到期待。当中国教师遇见英国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呢?又能带给他们怎样的不适和震撼?

当然,片头也说了中国的同龄人,学业成绩超出英国三年,英国虽然看来似乎暂时落后,但在这所著名中学里毕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

三集的纪录片,记述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差异碰撞和冲突,最终的结果让人相当期待。但是,教育的过程却并不如预期中顺利也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教育方式的极大不同。正如国内多数师生初次见面一样,教师先明确了课堂的要求和对学生的期望,提到了“家长总是正确的”,这样的论断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和反感。

的确,在我看来,这种观念也让人无法完全认同。父母也会犯错误,孩子也是完整的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思考,有完全自主的人格,为什么要忽略他们的感受,而去树立父母和教师的权威呢?

所有去的各科老师都是如此认真负责,管理可以说严苛到不容学生侵犯的高度,结果学生有很多表示了不满、不情愿、抵触,甚至出现不适和对抗情绪,尤其很多学生很不适应这种突然的改变。

还有作息方式的改变:一天的学习时间加长了三四个小时,由原来的六七个小时增至十多个小时。早上七点就要到学校,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去。在英式学校学生已经可以回去休息了,他们却还要留在教室继续两节的自习,极少有人对此感到满意,甚至直言,这样都没有放学后自己聚会交友的时间,连和亲人见面的时间都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发展兴趣爱好和做其他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的时间。

更早上学、更晚回家,更长的时间,教师的绝对权威,要求学生服从,把学生机械化,但是英国的孩子们却不和我们国内那样的“听话”。

各种不适应、不习惯,真让他们想找一个突破口,以至于出现对立,后面有很多过激的言行,甚至矛盾激化到需要让学校的纪律管理人员和校长来共同参与教学管理。

这对于我们去的这些“善于管理”的教师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反省和巨大的刺激,这个稍后再说。

很大的不同还包括开设了升旗,课间操和体育课。前两项是他们国家从来没有的,于是多数同学在起初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热忱。

升国旗在我们国家是一件让人习以为常,并且庄严隆重的时刻,听着让人热血沸腾的国歌,站成整齐的队伍,全体肃立,注视国旗缓缓升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每一次都会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但是英国学生从来没有这样的体会,所以他们会笑着去升旗,感觉我们说话很不可思议。

课间操刚开始由教师领着做,到后来领操由学生承包。从他们欢心喜悦的脸上能看出他们还是很喜欢这种大家一起伸展活动的时间。

体育课应该是全世界学生都喜欢的,各个国家都认可的一门课吧,如果不要求有多大成效,体育课的确能放松我们紧绷的神经,文化课先放一边,享受尽情健身的自由时光。

但显然他们想错了,第一节课就是让他们跑步测试成绩,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这个国内再正常不过的运动项目,然而很多学生并不是那么地情愿和开心。

其中有个稍胖点的男生体育一向不好,在他们的课上都没有这样的困扰,因为他们的体育课,包括文化课都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将学生分班,因材施教,没有过高的要求和统一的标准。你只要有相似的情况,同学中表现不差太多就可以。

对有些学生明显过高的标准,可能无论再多努力也始终达到不了,就会让人很沮丧,很难堪,有种很伤自尊的挫败感。有个学业成绩很好的男生,别人都跑完了,他还在最后差了一圈。低落,伤心到了极点,让人看着也很心疼,这可怜的孩子。

最终还是他们老师过来劝,你只是在这方面能力不是那么强,就像其他一些同学可能觉得文化课很难、数学很难一样。你已经尽力了,你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最好。并且你已经坚持跑完了,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不是吗?

还有一个女同学,充满信心的学霸,体育却并不好。她不理解在我们国家体育考试决定一个学生能不能上重点高中,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觉得是极大的不公平,尤其是她尽了全力,试了许多次,仍然无法把两公斤重的铅球扔过线的时候,那种委屈和为难,让他们本国的教师,都忍不住陪他们一起落泪。

显然对某些同学来说,过高的标准,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沮丧和挫败感,甚至不亚于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老师的鼓励特别好:“我们只要比自己之前做得更好就行了不是吗?你只要尽力了!霍金也不能跑步呢!”

特别理解这些孩子,因为我就在中考体育跑步失利后低落了许久,又没有那么幸运地遇到个好老师,恰好来安慰和鼓励,给予希望和勇气让我继续向前,以至于没有考县重点的信心。

我认为体育课并不应该形成竞争的氛围,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运动员,运动也只为强身健体。

然而我们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竞争,各个方面、各个阶段,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甩出很远。这种生怕掉队的压力,也让我心累了许多年。

直到后来上了大学,工作了才慢慢开始不与其他人相比。只要超过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就够了,到现在也是如此。如果横向比较,永远有太多人在几乎所有方面,以绝对优势碾压得过你。

一个人的信心很重要,尤其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天天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没有一点希望,人还不得陷入彻底的痛苦和绝望?

当我不再和任何人去比时才发现自己身上无穷的动力和天分,这种感觉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不能画出一条线,让所有人都去符合所有的标准。我有一项或几项特长不就可以了吗?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标准也不过是只要有一科特长就可以破格录取。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单纯的“满堂灌”、“填鸭式”教育在英国孩子身上,没有乐趣,因为不适应,可以说效果差极了。孩子们有的完全听不懂,很多都是在浪费时间,有些甚至故意做些出格的动作来破坏课堂……

当一个个我们国内优秀的一线教师,去给他们传授好的原理办法时却很失败的发现:完完全全失控了,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在听课,有些甚至唱起了歌曲,喝着茶,做一些不该出现的动作,一个个都像是可怕的恶魔,甚至连最乖最听话的学生也开始不爱学习了。

老师大多也开始走向崩溃的边缘。原来听课的老师也已经受不了,说出“这个课堂糟糕透了”。

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式真是太过无聊。

中国式的教法的精髓就是重复与笔记这样。虽然对有些学霸或许是看似更高效的接受知识的方法,但是对于大多数人,都和去听课的学校领导一样,不适应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

校长甚至说:“让我感到愤怒的,不是学生不听讲,而是老师自顾自地讲,根本不管学生学会了多少,有没有在听。正如我们上学时某节课努力地克制,不让自己昏昏欲睡。”

这些让我想起了很多我从小到大的课堂,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知识量的确不小。记笔记也确实能强化重点,但是缺少了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赶进度,实际上学生收获的很少。

通过重复和笔记,确实能有效提高成绩,但是学生课堂上少了很多能力的培养和喜爱学习的动力,以及探索发现的过程和体验,因此也就缺乏了学习的真正兴趣,过不了多久可能考完试记过的东西都像已经还给老师了,更不要说能够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长期的探索精神和享受学习真正的乐趣。我们国家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之又少,不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国外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尊重人的个性。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快乐学习,注重发现的乐趣和能力的培养。这在我看来要比单纯的抓成绩有意义的多。课堂上老师单调乏味的,困倦讲说,缺少了学生的互动,也的确存在不合理之处,让学生毫无参与感和收获。

当然中国教师也在很多方面有可取之处。

比如不放弃,为了达成所愿,肯付出数倍的心血和努力,为管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和信心,告诉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你很聪明,结果这个孩子开始有所转变,并愿意努力,表现也有很大改观,状况也有很大好转,最终成绩也取得了他满意的成绩。

比如精心为全班学生准备礼物,竟然是彰显1000多年前古老中国智慧的礼物九环扣。先找一个小组的学生教会他们方法,再推广至全班。这真的很棒,让我们老祖先的智慧来折服他们,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那个体育不好的男孩第一个解开,并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跑去问他怎么解,获得了与同学们更亲近的体验。

还有他们为了和学生更加亲近而教他们包饺子,在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上又重现了和年龄相当的年轻的开心,老师们还为他们带来了眼保健操,并教他们扇子舞,开心洋溢。

组织了家长会,找个别家长的座谈。通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和演讲。让家长们看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辛勤付出,从而支持他们。老师们通过家校互动、家校沟通,做到了很好地让教育凝成一股合力,让自己的愿望获得理解和尊重,管理方法也有改善,不再去强制。

当然,最后学生也开始渐渐配合,有所好转。很多人表示听懂了,也有很多的收获,最终成绩来看,中国教师在各个学科都领先于英式教学,或许因为他们格外努力,或许是因为更长时间的学习,或许是吴校长所说,她们这个班的孩子本来就是会自主学习,智力稍好,那么成绩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让去的中国老师都欢欣鼓舞,感动,感激,兴奋……

这次交流教学,有很多需要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英国校长说要学习我们的尊敬教师,我们要学他们的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素质教育,也希望我们的教育,少一些压力和竞争,去掉太多的功利心和浮躁。静下来慢下来,扎扎实实搞好真正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教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