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长江之歌(49):孤山·梅妻鹤子好凭栏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4日(4):浙江杭州·西湖孤山

        前一日临近傍晚,匆匆初游孤山。

        孤山,也可以说是西湖中的一座大岛,由西面的西冷桥,东面的锦带桥、白堤、断桥与北山路相连,活像两根缆索牵着的大船,而两舷之外便是西湖与北里湖(紧靠北山)。跨过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这就是被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的西泠桥(另两桥为长桥与断桥)。湖弯岸边,高大的树木和树下长椅上的情人,在西湖水色天光的背景中,轮廓非常分明,形成一幅温情动人的水墨剪影图画。我们不禁啧啧称赞,尽情欣赏。


        沿着小路上孤山,有著名的西泠印社遗址。参观得知,该社为中国研究纂刻的学术团体,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等人创办于浙江杭州孤山,因地近西泠而命名。该社当时对纂刻书画的研究起到了一定影响,且设于孤山风景区,故成为西湖著名游览地之一。

西泠印社遗址(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孤山虽不大,然观而游之亦显出奇险,其景色早闻名于唐宋,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 康 熙又在此建造行宫,雍 正 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孤山(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的皇 帝所占有,所以称为孤山。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写了林逋(钱塘人,诗人,隐士)隐居杭州孤山,常养着两只鹤,放出笼子就飞入云霄,在天空长时间盘旋,再回到笼中。


        …………

        在“平湖秋月”湖边长椅上歇息一会儿,我们再次来到孤山。 

        孤山苍翠,小径逶迤。在孤山怀抱,偃卧着“西湖天下景”。那是在一处山坳,有一座长方形飞檐亭子,其横匾上写着“西湖天下景”。在方亭前,有一个无形无状的小水塘,缀些山石在塘边,小巧玲珑,煞是好看。整个“西湖天下景”两面临高壁,其中一面有险道通过,仿佛置身深山谷底,其中溪、潭、花、木、亭、桥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参差有序,具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孤山“西湖天下景”亭(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孤山“西湖天下景”亭(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其景色闻名于唐宋,前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

        在孤山东面,还威然屹立着一座双层长方亭阁“放鹤亭”,平台宽阔,栏杆精巧,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亭内有联曰:“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 又曰:“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而林则徐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含意幽深,令人揣摩。亭内石壁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字迹系清 康 熙三十八年(1699),康 熙 南 巡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并有“康 熙 御 笔之宝”印。

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杭州西湖放鶴亭》(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古人有诗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诗人隐居西湖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诗人死后便葬在孤山北麓。传说诗人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其中《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脍炙人口,无与伦比,成为从古至今咏梅的第一佳句。

西湖放鶴亭的梅花与仙鹤(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站在“放鹤亭”,俯可观里西湖之秋荷,仰可望宝石山与保俶塔,景致蛮不错的。据介绍,宝石山在北里湖北岸,是北山有名的风景区。山体呈赭红色,在日光映照下,如流霞缤纷,熠熠闪光,似翡翠玛瑙一般,因此取名宝石山。据载,保俶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48~960),原九级,为保佑吴越王钱弘俶北上京城归来而建。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重修时,改为七级。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

宝石山与保俶塔(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保俶塔(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沿着里西湖边的林中小道,我们悠闲自得地漫步着。这里实在是清静,前后不见其他游人,参天大树间,偶有小鸟啁啾,也印证了景点名称“空谷传声”确无虚名。

        出西泠桥,往西到北山路,是岳王庙。这时,我们在北山路旁一片草坪上,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场面:几个外国小朋友与一个中国小朋友,正跟着一对外国夫妇,兴高采烈地打橄榄球哩!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3·秋,长江之歌(49):孤山·梅妻鹤子好凭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