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坐着火箭把官做
童贯虽然是宦官,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未必就输于那些苦读圣贤书,精于文章、书法、绘画,走应试道路而进入官场的官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童贯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之所以能在北宋末年弄潮于历史的洪流中,与他个人的努力和打拼是分不开的。
童贯和前朝大太监李宪是同乡,出于对同乡的关照,李宪把他留在身边打杂,做了多年的小弟。
西北的割据政权西夏发生内乱的时候,神宗想趁机捡漏捞点好处,就派兵讨伐。李宪时任熙河经略使,童贯就在其营帐中听用,对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战略部署有较深的了解。
后来,童贯又多次被朝廷派往西北公干,更对那一带的军队设置和地理风土熟稔于心。
宋朝以汉唐正统的继承人自居,对曾经的汉唐旧地上没被征服的割据政权一直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想着消灭吞并。
徽宗继位后,想干出点政绩,决定在帝国的西北方向展示自己的肌肉,要对西夏方面用兵立威。谁合适去做监军,这个问题皇帝一个人说了不合适,是需要宰相们负责研究推荐人选的。
蔡京做了宰相,就把和自己结成统一战线的童贯推荐上去。这样既报答了童贯相帮之恩,也在军界培植了亲己的势力,而且还符合皇上的心思,可谓一举三得。
事实证明,蔡京的这个人事推荐虽然包含私心,但还算是个不错的人事任用。
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童贯这个监军的职务。
我们前面讲过,宋朝的军事架构中,只有皇帝才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军队的统帅只有练兵、打仗的份,给你什么样的兵,就带什么样的兵,兵是每隔一年或两年便要换防的。
军队将帅直接由皇帝任命,监军代表皇帝指挥军队作战,顺便监督军队将领。这样,领兵打仗的一线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也没有部队的指挥权,指挥军队打仗的人没有部队将领的人事任免权,确保军权牢牢掌握在大宋帝国皇帝的手里。
宋朝的军队中,监军是名副其实的钦差大臣,权力很大。
童贯直接受命于皇帝,任何人指挥不动他。他做出的决定就是皇帝的命令,下面的将领和士兵只管执行就是,不用考虑其他。
大宋集结了十万大军,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挑选黄道吉日,举行过祭旗仪式后就浩浩荡荡出发了。不一日便行军到了湟川,已经接近了青唐地区的西夏防地。
就在这个时候,汴京皇宫里发生了火灾,火虽然很快被扑灭,但也烧毁了一些财物。
在对外用兵的当口,宫里发生火灾,徽宗心里不踏实,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预兆,便找来术士算了一卦。
术士煞有介事地占卜了半天,说这次火灾对应着西北用兵,是凶兆,预示着出师不利,劝徽宗赶紧撤兵。
术士这样说,大臣们也惶恐起来,纷纷表示应该听从上天的安排。
徽宗毕竟是个小青年心性活络且定性不足,对西夏的用兵本来也是一时脑热做出的决定,想来有些仓促了,上天都开始预警了。
想到这些,徽宗就心里不踏实了,就想上天的预示不可违逆,那就下旨收兵吧。于是,命人快马加鞭去追赶童贯,让他停止进军,赶紧撤兵。
童贯收到朝廷的加急快件,看过内容后,什么话也没说,淡定地把手札塞进靴筒里。
王厚等将士想知道来信内容,就问皇上有什么指示?童贯说皇上预祝我们早日凯旋呢。
于是,童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一举拿下了青唐等地,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军士们高兴极了,在军营中举行庆功宴,盼望着能够得到封赏。
这时候,童贯才把皇帝的信拿出来给将士们看。
大家这才知道朝廷原来是要求撤兵,结果他们却一路进兵,这不是违抗圣命吗?
一众将士吓坏了,哗啦啦跪了一地。违抗圣旨,那是杀头的大罪,大家也别想什么封赏啊?能保命就不错了。
自来军令如山,皇上叫停出兵,我们没有执行,打了胜仗还好说,可以将功抵过,要是打了败仗,大家都得掉脑袋。
将士们就跟童贯说,您违抗圣旨出兵,不怕招来杀身大祸,也要体谅一下我们这些人啊,怎么就不和我们商量一下呢?
童贯说,这样冒险的事情,怎么能拖累你们呢?你们不知者无罪。要是打了败仗,责任我一人担着,要是打赢了,朝廷给予嘉奖,功劳是你们的。
童贯做监军,为大家着想,敢作敢当。这样的硬汉形象,不仅俘获了人心,也让众将士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表示心甘情愿跟着他干,愿意与他一起承担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童贯并非庸才,他有统御三军的手段,有个人决断的能力,有勇气,有担当,可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是胸无韬略的小人一枚。
童贯的成功不单单是靠溜须拍马和谄谀献媚得来的,也是凭着自己的真本事,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
童贯第一次领兵打仗,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徽宗当皇帝以来对外战争中的第一场胜仗,朝廷不仅赦免了童贯抗旨不遵的罪,还奖励提拔他,授予他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等职务。
观察使这样的职务是朝廷命官才有资格担任的,宦官担任这样的官职是从童贯开始的。可见到了这个时候,大宋延续百年的祖制已经被破坏的不成样子。
不过,对于童贯而言,这样的升迁仅仅是个开头,之后,他的人生进入开挂模式,一路官运亨通,屡屡打破北宋王朝官员升官的记录。
不久,童贯又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又升为武康军节度使。接着他又领兵讨伐溪哥城,迫使臧征扑哥王子投降,收复了积石军、洮州。
一系列军功的取得,让童贯不断升官,加为检校司空,成为大宋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领。
童贯很能干,得到皇帝信任,仕途顺利,不断升官。
在权力的宝座上被人奉承惯了,在安乐窝里呆的时间久了,童贯最初那种小心谨慎,果敢担当的个性慢慢被销蚀,开始变得骄横傲慢起来,甚至于连他的合伙人蔡京都不放在眼里。
按照惯例,朝廷的人事任命一定要经过宰辅大臣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报给皇帝批准才行。
但童贯得到徽宗恩宠和信任,就翘尾巴了,他想推荐什么人当官,根本不经过蔡京负责的这个环节,直接就把名单递给皇上。徽宗御笔一批,事情就成了。
童贯的做法,明显触犯了蔡京的利益,俩人间的联盟出现了罅隙。
于是就有人弹劾童贯,说他滥用权力,发号施令比皇帝的命令还管用。
徽宗看到这个奏折,为了表示很重视这件事,就派了一个叫方劭的人去调查。
童贯听说有人告自己的黑状,方劭领旨带着人在调查自己,于是就采取反调查措施。他派手下暗中监视方劭的一举一动,拿到了对方劭不利的证据后,罗织了一些罪名,跑到徽宗面前反咬一口,结结实实告了方劭一状。
结果,被调查的对象嘛事没有,调查人竟然锒铛入狱,最后丢了性命。
徽宗继续升童贯的官,拜为开府仪同三司,享受到当朝宰相的待遇。
蔡京眼见得童贯风头旺盛,盖住了自己的光环,心里很是不爽,于是就以这样的官职只有宰相一级的官员才能赐封,不可以授予宦官为由拖延着拒不执行诏命。
蔡京满肚子委屈和不服气,又不能说服皇帝取消召命,就和皇帝拧上了。童贯的任命一直得不到落实。
徽宗只管自己高兴,可不管宰相高兴不高兴。天下所有的官职都是我的,我想给谁就是谁,这不是你宰相告诉我的吗?现如今,你作为宰相拒不执行命令,难道要造反不成?
徽宗的拧紧也上来了,宰相不执行,我就一定要任命。
蔡京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屈服。太监童贯就这样领受了宰相才配享有的官职与荣耀。
政和元年,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并派他出使契丹。
太监做使者,又开了大宋历史的先河,大臣们感觉脸上无光,议论纷纷,皆说用宦官做使臣,难道大宋帝国没人了?
看手下的人对这个决定意见不小,徽宗就随便胡诌了一个理由,解释说:“辽国听说童贯打败羌人,很怕他,因此想见见他。朕让他做使臣,还有一个任务,是让他去察看辽国虚实。”
徽宗的说辞听上去很有道理。既然皇帝都这样说了,下面的人也就不好再议论了。
童贯出使契丹回来,权势更大了。北宋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在他手里。这时候的童贯自信爆棚,很把自己当回事,动不动就展示肌肉,喊打喊杀,吓唬那些文弱的官员。
童贯请求出兵进驻夏国横山城,皇帝就任命他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过了不久,正式开府仪同三司,成为大宋正式在编的实职宰相。不到三年,又让他主管枢密院事。
此外,童贯还统领着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军事,徽宗还封他为太傅、泾国公。
大宋朝廷的高管职务几乎要被童贯全部收入囊中了。
童贯成为最受皇帝信任的官场一哥和大宋朝廷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童贯虽然是宦官,但享受到的是宰相才有的待遇。因其为刑余之人,不男不女,当时的人就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童贯坐着火箭升官,把无数大臣奋斗一辈子都很难够着的官爵都揽在了怀里。
蔡京羡慕嫉妒恨,提出了一大堆反对意见,但皇帝高兴怎么做怎么做,宰相的反对意见无效。
童贯享受着宰相待遇,做到了只有宰相才有可能做的官职。太监能混到这个份上,已经是破天荒的事情了。
童贯应该知足了吧?
知足吗?
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