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走了,冷雨怎歇?乡愁何寄?

我在大学期间,曾在图书馆借了三本厚厚的余光中作品集子,细细的读过。书名记不太清了,但是内容很多都记得,有诗,有散文,有文学评论,我还做过很多笔记,余光中的情愫,在我心中点滴积累,浓浓郁郁,全是因为他的文字。


那时我趴在床上读余光中做笔记


看时间,那是09年了,至今快十年了,文字尚在,先生不在



后来,我找过一些资料,有一张他的照片,令我很是吃惊,因为我没想到他是满头银发,身子和脸都很瘦削,但常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目光炯炯,所谓文人真正的气质,在他身上一览无余。

单看照片便能触动我心的,一个是钱锺书,另一个就是余光中。

可是,他的满头银发呢,从哪里而来呢?从那冷雨中?从那乡愁中?从那无尽无边的隔忘中?

我也不知从何而来,估计先生本身也不知从何而来吧。

向来人们不在意文人,但却不知文人悄然传承者一种潜意识,文化的潜意识。相比于余光中那种念念不忘的乡愁,时时倾听的冷雨,似乎那些喧嚣尘上的娱乐嘈杂,多少有些幼稚吧。

再爆红的娱乐,都是一时激情,过了时候,便就烟消云散,哪怕你的爆文阅读量100万+,也不过数日数夜的寿命。

但余光中的思余光中的念余光中的情余光中的愁余光中的文字,却是日日夜夜,永镌在中华文化的壁上,永存于清风明月世人心间。

余光中走了,不多不少,90高寿,我们无需悲伤,但我们不自禁地悲伤。先生不在,但精神与文字常在,情怀与思念常在。

公元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走了。公元2017年12月14日10点04分,先生长眠,他的眼闭上了,永远地,那睿智的镜片下,再也不能散发出那淡淡的愁绪,浓郁的呼唤,智慧的光芒。可是,我的心,怎么就那么淡淡的忧伤,轻轻地呼唤,茫茫的问呢?我忧伤什么?我呼唤什么?我想问什么?

我不知道,但我也清楚。人生在世,生死轮回,原是常态。即便再无轮回,然而逝去之前的生,先生无愧,我自无愧。

呜呼!

四海同悲,两岸共殇。

先生长眠,却是自豪。

自豪他曾经独咽五十世纪乘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那样广阔的思念。

自豪他铺展纵横跨海隔山联起两岸三地千千万万人心的亲近。

先生的根脉,呼唤着黄河饮过的血。

先生的呼唤,哽咽着扬子江饮过的泪。

先生的哽咽,啾啾鸣着无声无息的乡愁。

先生不曾问,但先生万千问。

问苍天问大地,问净土何方?

问母爱何边,问乡愁何寄?

问冷雨何时歇?

呜呼!念天地之悠悠,可怜白发生。

既知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为何懒看那贴了一地的黄叶,编织横亘海峡的桥梁?

左手起兮诗情满胸,右手起兮文思璀璨。

五彩斑斓,一时陨落。

余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这头,先生在那头。

这头那头,终归在该去的那头。

问先生,何日碰头。

余光中,永在心头。

我愿先生,无论在哪头,均是安心。愿你在那头,身躺在油菜田里,麦香身上,听鸟儿赞美桃花,听早出的蛙儿咕咕不断的情话,听蜜蜂吟唱梨花杏花唇瓣的馨香,看柳丝舞动纤腰吐嫩黄的风韵,看天空蓝的遥远的清澈,把白云棉花糖似的咀嚼。当风儿调皮地掀动头发,慢慢的沉醉中睡着。

睡在大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乘以五千年的怀抱中,睡在你念兹在兹的故乡,安静的睡,没人打扰。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光中走了,冷雨怎歇?乡愁何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