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全球通史》12.24革命的西方文明

2019年12月24日星期二(一九的第三天)

革命的西方文明

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为世界的发展起了很中国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在中国却没有被充分利用。在中国,印刷术被用来传播古老观念而不是新观念,火药用来加固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广泛运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殖民地扩张。

一、西方的多元化

西方新的多元化社会的组成。一个不受皇帝支配的独立的教会;代替皇权的封建君主和封建领主;代替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分别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以城市为根据地,在反对贵族、高级教士,最终是君主的过程中有效地行事的新兴商人阶层

二、地理背景

欧洲的地理位置——处于欧亚大陆的西端,使其免遭1000年以后多次大规模的侵略——13世纪蒙古人侵占俄罗斯、15和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尔干半岛、柏柏尔人屡次进攻北非。有利的自然资源和达到一定水平的技术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技术的进步

中世纪西欧取得的技术进步远远超过古典希腊和罗马时期。西欧没有奴隶制度,奴隶制往往压抑新的技术;很多地区都存在需要节省劳力的装置;中世纪的采邑制度,庄园主与农奴保持有充分的接触,对生产过程有一定了解,从而使体力劳动获得一席地位并得到尊重。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理论和扩张修道院的分布、引进先进农业方法等措施,也促进了西方技术的发展。

西方的技术成就。将过去的“两田”改为“三田”轮作制,即任何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田休耕。有效地利用马力,挽具和马蹄铁的发明使马可以应用于农业,比过去的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风车和水车被古代充足的奴隶劳动力所搁置,直到中世纪被普遍应用。

四、发展中的经济

900-1300年经济稳步增长,到14世纪粮食歉收和黑死病及战争对经济造成破坏,14世纪以后经济开始复苏,此后又呈现普遍增长的态势。

人口增长,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商业已从10世纪经营的奢侈品转为14世纪日常生活常见物品,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出现——威尼斯、阿马尔菲、那不勒斯。

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中世纪的西欧城市从一开始出现就显得比中国、印度、中东更独特,这种独特性体现到市民表现出来的自信和独立,这得益于欧洲政治上的分裂,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框架

五、新的君主国的崛起

9到11世纪,教皇和皇帝合作,教皇帮助皇帝反对德意志世俗贵族,皇帝支持教皇反对拜占庭势力。11到13世纪,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国王或皇帝由教皇任命或废黜。1302年开始,教皇在天主教世界的支配地位逐步丧失,因为前几个世纪而所能接受的东西,此时不再和人心意。

欧洲君主们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市民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持和管理才能;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财政上的支持。

六、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

1350-1600年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蓬勃发展。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意大利是以蒸蒸日上的工业以及西欧、富裕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帝国之间有利可图的贸易为基础的一个活跃的都市社会,庞大的商人家族不仅控制了贸易和各种制造业,还参与政治事务。而商人家族又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资助者,他们的需要、私利、爱好就影响了文艺复兴,产生了现世主义人道主义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

4-10世纪,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扎尔人、维京人、穆斯林的侵略,从10-14世纪,局面反转,欧洲开始全线进攻。基督教及其传统的普救说、改变异教徒信仰的热情、十字军的好战精神是西欧向海外扩张的重要因素。西方仪器、航海、军事装备等技术的进步直接有助于海外扩张,使欧洲能占领并控制世界各大洋达4个世纪之久,西欧的优势随着1905年日本人在对马海峡对俄罗斯人的划时代的海战胜利而结束。专门技术、经济实力、丰富的思想、相对抗的君主之间的竞争都大大促进了海外扩张。

八、西方文明中的女性

在旧石器时代,两性之间的关系比此后都更平等。当农业文明出现,女性开始被束缚于“室内”工作,男性从事“室外”工作,妇女逐渐丧失了平等地位。

在西方新文明中,女性地位主要由天主教会封建制度决定。教会为中世纪妇女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女修道院,提供了除婚姻外的一种选择。封建制度由男性居支配地位,女贵族的不幸命运是充当缔结政治和经济联盟的工具,然后为她们所嫁的人家生育继承人,非贵族女性肩负与男性同样的重担和责任,但却享受不到平等权利。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读点《全球通史》12.24革命的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