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最致命的病,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癌症。但我查了下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致死率排第一的病,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
癌症还有一个发展期,但是脑溢血、脑梗、脑卒中(中风)、心梗、冠心病等,分分钟就可能导致猝死。
引起这些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高血脂。
也就是血液中的脂类过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产生阻塞,从而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这类病人去看病,大多数医生都会叮嘱:“低脂、低盐、低糖,多运动”,再加上一句“注意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鸡蛋、内脏要少吃。”
您看,医生说的,跟我们大众知道的差不多。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们都误解了高血脂。看下面这个案例,大家就明白了。
内蒙古人吃很多牛羊肉,血脂却普遍不高
北京安贞医院的夏萌医生,到内蒙古边界的一座小城去支边,当地医务人员很热情,经常拉着她去吃饭。
内蒙古大草原,以畜牧业为主,长期以来,养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他们的餐桌上,满是牛羊肉、奶制品,还有很多油炸食品,但蔬菜较少,也很少喝粥。
早餐是奶茶、奶皮子、鸡蛋,午餐是手把羊肉和酸奶,晚餐是涮羊肉、红烧鸡块等等。当然,豪放的内蒙古人,还少不了酒。
夏医生一看这阵仗,虽然吃得很爽,但心里不免疑惑:天天吃这么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当地人应该普遍容易患上高血脂吧?
后来她在查病房的时候,特意留心了一下病人的血脂指数,结果发现,90%以上的患者都正常。
这与她在北京医院看到的情况截然不同,她本来就是神经内科医生,科室内很多病人大腹便便,化验单常常显示“高脂血症”。
这就是奇了怪了,如果说高血脂是因为大鱼大肉吃太多,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量,那么,爱吃肉的内蒙古人,为啥血脂并没有普遍偏高呢?
这不得让人思考一个问题:饮食和血脂到底是什么关系?
下面的内容涉及一些专业名词,会有点枯燥,但希望大家拿出点耐心,仔细看完,会受益匪浅。
血脂和脂肪,不是一回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肥胖的人容易血脂高,体瘦的人则比较健康,以至于有句老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
但大家要是有时间,去医院内科看看就知道,很多看起来很瘦的人,也是高血脂患者。这是为何呢?
因为血脂和脂肪,并不是一回事。
人体中的脂类有两种存在形式:固定形式和游动形式。
体脂包括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属于固定形式。比如一个人很胖,大腹便便,这就属于皮下脂肪,看得见摸得着。脂肪肝就属于内脏脂肪。
而我们常说的血脂,是在血液中呈现为移动状态的脂类,主要包括胆固醇(TC)、胆固醇酯、甘油三酯(TG)、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脂类是油性的,难溶于水,如果单独在血液中移动,很快就会贴在血管壁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聪明的人体想出了一个绝招,用载脂蛋白把脂类物质包裹在里面,这样它就可以在血液中流动了。
我们如果把血管比喻成一条河流,那血脂就是一条条小船,将脂肪、磷脂和胆固醇这些货物,运送到各个码头,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
可是血液中流动的脂类一旦过多(高血脂),就容易阻塞血管,就像一条河流淤积了一样,从而引起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脂类物质中,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词,就是“胆固醇”。
这本来是个中性词,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但估计是心脑血管病来势太凶猛,近些年胆固醇几乎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坏分子,连很多医生也随口就说: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啊,高血脂的人,鸡蛋都要少吃。
可是这里面有个天大的误会:胆固醇不全是吃进去的。
胆固醇合成:白天靠吃,夜晚靠肝
现在大家都怕胆固醇,其实胆固醇太重要了。
人体的细胞,每天都在新陈代谢,而胆固醇就是新细胞的结构性原料。所以不夸张地说,没有它,就没有生命。
胆固醇这么重要,为了保险起见,人体搞出了两个供应系统:
一是外源性胆固醇,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
二是内源性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
两者相互配合,白天主要靠吃,而晚上我们睡觉时,肝脏还在辛辛苦苦加夜班,制造内源性胆固醇。
一个人一天一般需要1300~1500毫克胆固醇,吃进来的胆固醇一天有300~500毫克,剩下的都是靠肝脏合成的,要合成1000毫克左右。通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包括鸡蛋、内脏、脑花和肉类。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中胆固醇的含量大约有250毫克,100克畜禽类瘦肉中胆固醇的含量约为70毫克。
所以大家算算,假设你每天吃一个蛋,半斤肉,胆固醇都才425毫克。
你胆固醇食物吃得越少,肝脏就得合成越多,想想肝脏都累,比996还累。
更关键的是,空腹抽血测出来的血脂指数,其实是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而不是吃进去的胆固醇。
怎么样,惊呆了吧?
这不是我瞎说的,食物中的脂类,吃进我们肚子后,首先要被胆汁和胰脂肪酶分解,然后在肠壁再合成,成为乳糜微粒。
可是我们测血脂时,测的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乳糜微粒这一项,也就是说,空腹查到的血液中流动的脂类物质,并不是食物中的脂类。
看到这里,您再回头想想前面说到的内蒙古人案例,就有答案了。人家天天吃很多肉,但高血脂患病率并不高,为啥?因为血脂不等于脂肪,血脂四项,测的也不是食物中的脂类。
吃素降不了血脂,反而会营养不良
我前面提到的夏萌医生,原来是神经内科医生,现在已经转为了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她讲了一个案例:
一个59岁的患者,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于是到医院就诊。他身材适中,不胖不瘦,每天运动一小时,不吸烟、不饮酒,按时睡觉,从不熬夜。在饮食上也非常克制,一直坚持低脂、低糖、低盐。他的化验结果除了血脂以外,其他几项都正常。
连医生都疑惑不解啊,这样的好习惯,为啥血脂还不正常?
于是夏医生仔细问他饮食,大致是这样:每天喝粗粮粥一次,其余两次主食也是以粗粮为主,一天吃50克肉,一周吃3个鸡蛋,不吃内脏,不吃油炸食物,蔬菜一天能吃500克,水果每天200克。
乍一看,吃得好健康啊。
但从营养学角度一分析,明显肉蛋奶太少,蛋白质、脂肪、胆固醇摄入不足,而他运动量又挺大,于是入不敷出,导致肝脏需要合成更多胆固醇,从而诱发了高血脂。
于是夏医生让他每天吃1~2个鸡蛋、300毫升牛奶、150克肉类、30克坚果,每周吃200克肝脏,其他的蔬菜水果杂粮保持不变。
这病人当时不敢反驳,但出了门后,越想越不对劲,我都高血脂了,还让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这不害人吗?于是他又挂了另一个医生的号。
这次医生给他开了降脂药,并叮嘱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鸡蛋、内脏都要少吃。
病人一听,跟自己想得一模一样,于是回家更努力地控制胆固醇食物。
半年后复查,您猜怎么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增大,狭窄程度由原来的30%变成了50%。
他赶紧再次去看了夏医生,把前因后果一说,忍不住问:怎么其他医生跟您说的不一样?
夏医生回答他:因为大多数医生没有学过营养学,我是后来自学的。
我为什么讲这个案例呢?
因为这个误区太普遍了,很多高血脂患者,肉也不吃了,油也不吃了,为了健康,干脆全素食。
告诉大家,没用的!
全素食的人,反而容易贫血,头晕,记忆力下降,因为大脑有30%的成分,都是胆固醇。
所以大家记住:饮食均衡,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杂粮,蔬菜水果占65%,肉蛋奶占35%,这条饮食原则,适合所有人!越是患病的人,越需要均衡的营养,而不是盲目戒掉某类食物。
高血脂,心脑血管病,有什么前沿的治疗方法吗?
随着医学进步,营养科学的普及,很多病在治疗调理上都在与时俱进。
比如本文讨论的高血脂,以前认为,高脂肪类食物吃得太多,但现在认为,他与抽烟、喝酒、饮食、运动、年龄等各方面都有关系,要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分析。
2015年,《美国的膳食指南》就已经去除了每天摄入胆固醇不超过300毫克的限制。
同样,在心脑血管病在治疗方式上,也在不断革新。
目前的主流方法,大概有几种:
一是药物治疗:以他汀类西药为代表,用来降脂、溶血栓,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虽然有效,但副作用也不小,可能引起肌痛、肌炎,肝功能受损,血糖异常等。
二是装支架:这玩意儿也是无奈之举,血管变窄、堵塞了,于是装个支架,把血管撑起来。但本质问题还是没解决,血液还是不清洁,血栓还是会再生,而且容易导致血管壁变薄,风险很高。
三是心脏搭桥:动脉不是堵住了吗,那我就给你在旁边重新建一条通道,让血液绕过堵塞部位。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救了很多冠心病患者。但本质上,这种方法跟装支架一样,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为什么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是因为上了年纪后,我们人体里的溶血栓激活物(t-PA)就很难自己产生,血栓和粥样物由此增多,从而造成血管硬化堵塞。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国医学科技界也一直在努力,经过多年实验,终于找到一种物质——纤溶激活蛋白,可以激活自身溶栓能力(t-PA),是我国第一个有化合物专利的药物蛋白分子。目前产品取得中国溶/抗血栓专利,是一种理想的用于血管堵塞引起问题和微循环障碍的顶级生物制品。
这种纤溶激活蛋白,是从蚯蚓中新发现的功能蛋白分子,所以又叫【地龙血通蛋白】。
它的前沿之处在于,不是直接溶血栓,而是激活人体自身的t-PA,从而软化血管,疏通血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如果您有下面这些情况,如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头痛头晕、脑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慌气短等情况,建议在治疗和调理的同时,了解下【地龙血通蛋白】这种前沿产品,也许对您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