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能力,哪儿来? 2019-01-05

晚上,去辅导班接儿子。

儿子笑眯眯地和我说:“妈妈,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坏消息就是我需要做4张卷子,好消息就是这4张卷子都只有一面(页)。”

一会儿,又笑眯眯地说:“妈妈,上个周我上了3个辅导班,这个周上2个辅导班,下个周只上1个辅导班就行了,好幸福哦~”

看着傻傻的儿子,我有点儿小感动和小欣慰。曾几何起,一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的儿子,变成了会苦中作乐的孩子?

幸福的感觉怎么来?就是“比较”而来。

这个周“比”上个周少上一个辅导班,幸福;一张卷子只有1页“比”预料的4页少,幸福。

我饿了有馒头吃,你没有,我“比”你幸福;我饿了只有馒头吃,你有豪华大餐吃,你“比”我幸福。

话虽如此,感受幸福的能力,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有的人,吃穿不愁家庭美满,仍然感受不到幸福;有的人,艰难生存,仍能苦中作乐,幸福满满。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他们选择的“比较物”不同。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辆新车,开到新家。往左邻右舍一看,哟,档次都不如我,幸福爆棚!但是要是一看,档次都比我高,瞬间幸福值就得跌到谷底!

感受不到幸福的人,缺少的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吗?还真不一定!

幸福,有时候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更多的时候,感受不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更习惯有倾向性的去比较。比如,老公说今年工资涨了15%,你就说隔壁老张换工作了,工资涨了50%;孩子很开心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10分,你就说隔壁家小亮这次还考了满分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

它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会有两种表现,一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什么都不敢做,自然感受不到幸福;一种是事事要强于人,不能接受失败,预期总是高于现实,自然也感受不到幸福。

自卑感,更早的源头在于缺乏安全感。

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安全感十足的。你看他们,饿了要哭,困了要哭,不舒服了要哭,拉了尿了要哭,想要人抱抱了还要哭,哭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顺理成章。

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的,孩子变得不再鲜亮亮活泼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话没错。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就要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并不代表所有的体验都只能被束缚。

那么各位亲爱的,谁能告诉我,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安全感?是谁偷走了孩子幸福的能力?

是时间吗?还是你?是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能力,哪儿来? 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