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日本明治时期“知性”政治家,还是军国主义罪人?

1895年,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签订这个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分别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因此,伊藤博文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他的一生中,和中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我国,了解他的人还是极少的,特别是没有对于他的任何研究。


就是在日本学术界,因为二战的失败,军国主义的彻底沦丧,伊藤博文也成了代表军国主义走上政治舞台的替罪羊而很少被宣传。像他逝世一百周年这种大的事件,也没有任何官方的宣传记录。伊藤博文就这样慢慢的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在学术界,在历史研究的圈子里,他依然是被所有学者研究的对象。


伊藤博文作为明治维新的先驱者之一,他制定了宪法,开设了议会,做了日本首相,成立了相当于政党的政友会。他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而最终他因被刺杀而谢幕,也是其传奇一生的另类传奇。而作为一部记述伊藤博文的书籍,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而日本学者泷井一博的这本《伊藤博文》着重于他作为政治家的一生。


这本书就是分析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因此也就没有特别关注于他的生平事迹,更多的按照他政治思想的脉络在讲述着伊藤博文的一生。


他的政治生命最重要的开端是英国留学,接触了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潮。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也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袭扰,而本身的发展壮大就必然是日本有志之士的选择。西方的政体结构,在当时无疑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就像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也是选择面向西方的思想一样,伊藤博文选择的也是同样一条道路,只是它比中国的那些先进青年们早了几十年,也给日本赢得了几十年的先机。


确立了日本的宪法基础是伊藤博文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功绩,他的一生也为维持他所设立的宪法和国家体制的稳定而为之在

努力。书中讲述了他为确立宪法基础而多次访问欧美,并请教于奥地利哲学家斯泰因是事迹,讲诉了伊藤博文为宣传宪法进行的全国游说,甚至于成立政友会也是保证他的理念可以得到一以贯之的执行。而他的这些思想,更多的来自于西方的政体,这也许就是司马辽太郎把它看作一个:“二流以下的政治家”他原因所在吧。


但无法否认的是,伊藤博文宪法体系和国家政策让日本走出了曾经的困境,并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对于军队的管控,在最终的军令问题未能得到完满解决。对于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是否需要伊藤博文为之负责?泷井一博给出了模棱两可的解释。对于伊藤博文的功过,泷井一博更多的持积极的态度。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他的观点全面了解,批判性的来认识伊藤博文这一在历史上已经模糊了面孔的人物。


一本伊藤博文的政治思想的书籍,就不能不提到他对于韩国、对于中国的影响。这也是他施加政治思想的人生经历。他来到中国时,正是戊戌变法的时代,作为真正的改革家,他并未支持戊戌变法。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泷井一博给出的解释是他不看好变法成功的可能性,但一个政治家也许有着更多的考量,这需要中国自己的学者去认真研究。而对于韩国,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韩国的统监,而最终被刺杀也是因为这一问题,这也从侧面看到了他对于韩国带来的也许只有伤害。


泷井一博的这一本《伊藤博文》,是以“知性”政治家的角度在讲述伊藤博文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伊藤博文是一个有知识、重文明、重教育政治家,但同样的史料,我们也可以有我们自己的解读角度,我们无法接受伊藤博文为亚洲其他国家做的那些事情,但伊藤博文为日本的强盛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这确是无法泯灭的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伊藤博文》:日本明治时期“知性”政治家,还是军国主义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