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周三和我老公一起去看了近来最火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我老公在看的过程中哭了三次,而我尽然无比淡定,除了镜头中的无奈,更多的则是唏嘘。

影片中一个困顿的中年男性保健品商贩,经营惨淡,他铤而走险,后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更被病友冠以“药神”称号。他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赚点钱,留住孩子的抚养权,开好自己的神油店仅此而已。而当真切地进入到白血病人这个群体后,他的蜕变和成长是惊人的,即使为此陷入牢狱,也要尽自己地所能救助每一个病人,最终格列宁列入医保,这场拉锯战落下帷幕。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从小我就认为,政府为老百姓谋求的是最大的利益,政府是神一样的存在,慢慢长大后发现,政府也是由人组成,有人的地方难免会出现不完善的地方,影片中格列宁制造商在彼时是完全合规合法经营,警方依法打击非法渠道药物,每个位置的人看似都没错,结局是政府支持研发了救命的药,老百姓却付不起那天价,法理与人情的冲突,显得尤为刺眼。

作为普通人,80%的人仅掌握20%的经济,但遇到疾病和意外风险的概率却和剩余的20%的人毫无差异,甚至过犹不及,一生小心翼翼,有多少人的生命依然终结于疾病和意外之后。

在这个世界上,公平的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同样的身体机能,享有同样的生老病死,不公的是所有人都能通过医疗科技等方式方法改变基础条件。唏嘘的是弱者用尽所有精力和时间维持基本生存条件,这也导致他们缺乏有效信息来创造更大价值继而改变生存环境。无论是认知程度还是独立辨别能力都有显著的差距,怎么消除这种差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往往救命的资源,更倾向于流向资本更多的一方,这是资本的逐利性结果,一项有效的医疗成果也大多先是有钱的人的使用权利,只有在经历时间与监管之后,最终也才能走向大众。

我们该怎么做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怎么做,才能最大化的消除这种差距,使我们的权利和利益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呢:

首先是健康的爱惜,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要有意识的保护锻炼身体,这个技能在互联网时代不难获得。

其次是学习,通过书籍和互联网尽可能的让自己接触更多的资信,让改变生存环境的机会扩大。

还有保险,保险的本质就是杠杆,一份保费撬动几十倍的保障。

但事实却是,保险配置更多的不是属于我们这样最不抗风险的普通人,而是资金更充足的人。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保险有必要提到议事日程,开始准备配置了。

影片的结局是善意的,让人们看到了生的希望,但是换一种疾病呢,历史又会不会重演,我们又怎么知道什么时候生病,生的是什么病呢。

生病后,所殃及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家庭,所以认真的对待自己,爱护自己,用现有的手段加持,提高思辨力。

最终就是一件事,我们无法选择先天条件,但好在后天可以努力追平,这大概也是人生的意义,试想这是不是一个有难度但成就感极高的游戏呢,这很有趣…

我不是药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药神》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