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瓶颈

昨天在读到魔云兽的文案写作技巧时,有一点非常触动到我:


写作会自嗨,这是必然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写作者很难区分“我知道的”与“读者知道的”,尤其是在积累大量知识,长时间浸泡在一个话题中时,写作者不断进步深入了解,而读者依旧在零认知的“婴儿期”,结果往往是你写出了自己能懂的,而别人看不懂的作品。


这非常符合我最近写讲书稿的体验。越是深入了解某个主题,越能发现很多不知道的点,越能发现不少精彩的知识。我就好像一个知识的探险者,在一个荒岛上探寻宝藏,每当有新发现时,我就想立即分享给别人,觉得这很棒。


这个过程让我非常嗨,但我渐渐感觉不到“读者到底想了解什么”,“读者要解决什么问题”,因为随着积累的知识越多,原本觉得困难的问题已经变得再简单不过了。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自己能看懂,别人看不懂,这很正常。


而如何把你知道的东西,用简练通俗的语言讲解给别人听,这就是写拆书稿的核心——“你了解比我多,那好的,你就跟我说说这东西是什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要能把我讲明白,然后我支付给你金钱。”


现在的讲书稿作者,其实跟古时候茶馆的讲书人基本一样,这也跟现在学校里教授知识的老师也类似,以及当前在互联网上买课程,做培训的人一样,他们都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消费者,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对我来说,我就希望读到一本书,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书中的知识整理,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或需求,讲解给读者听。这既可以满足读书求新知和帮助他人的需求,同时也能获取一定的反馈和回报。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清楚写讲书稿的意义所在了。


而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区分“我知道的”与“读者知道的”,保证作品既能让自己看懂,同时也让读者明白呢?这里有几个小技巧:


1.记录第一印象

你看这本书,第一印象是什么,甭管好坏,先记录下来,因为你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2.记录感触点

阅读过程中,记录能触动你的点,看看哪些地方能产生共鸣。


3.模拟场景

读完后合上书本,模拟你最熟悉的人(比如你的伴侣,好友等),他们问你:你在看什么书,有什么有意思的,你脱口而出的部分就是最应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