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8月24日)

《苦难辉煌》打卡第二天

提起孙中山,我们对他的印象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屡败屡战的革命斗士。他终其一生为民主自由奔走呼号,创立各种进步组织,四处募捐筹款发动起义,最终成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他毫不气馁愈挫愈勇,改组国民党,创立黄埔军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欲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想,事业未竟而撒手人寰,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憾和勉励。这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他的正面。

但是通过读《苦难辉煌》,现在一名共产党员的角度来看,我又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孙中山,他的侧面。

基于意识形态和阶级的不同,他始终对中共怀有难以言明的复杂态度。作为国民党的创始人,他一方面对国民党内部组织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深恶痛绝,希望借助共产党人新鲜的血液和蓬勃的锐气改组国民党,为其注入活力,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中共做大做强,威胁国民党的地位和根基,竭力同化无果后又百般压制。从两件事中可见发现其中的端倪。

第一件事是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和列宁特使越飞共同签定的《孙文越飞宣言》公开发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出于对三民主义的信念和当时刚成立的中共的担心,他不仅不相信中国能建成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度,而且还用宣言的形式肯定“苏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为了换取苏联的支持,他甚至承认其在外蒙古驻军的合法性。

第二件事是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共产党人能够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取得很多重要职位,但新成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却完全由国民党掌握,这个机构最重要的智能就是通过纪律的形式约束和打压共产党人。孙中山对中共的顾虑之深、提防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读《苦难辉煌》,在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孙中山的同时,我也不禁对幼年时期的中共的艰难成长和曲折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正如书名一样,不经历昨日的苦难,怎能迎来明天的辉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拱一卒(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