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亲密关系变成《后来的我们》秘诀是什么?

01

世界最遥远距离不是天涯与海角,而是近在咫尺你却不懂我。同频这件事情有多重要,分享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就能看出来了。

故事1:

问:今天抄的菜是水煮过的吗?

答:没有水煮,炒菜怎么能用水煮呢?是炖的。

问:炖菜不用加水吗?

答:当然得加水了,炖菜怎么能不加水呢?这菜是炖的。

问:……

这是一组婆媳之间日常对话模式的一个缩影,儿子给媳妇的决方案是:老人年纪大了,爱说啥说啥,不爱听就别听,过去就得了,年轻人别跟老人一般计较,我每天工作也很辛苦,不想为这些小事操心。

儿子的话听起来也很有道理,老人说的也没没啥毛病,毕竟“炖”和“煮”又有什么关系呢?能吃就行,对不对?“煮”和“炖”对于婆婆来说可能是放水多少的问题,对于儿媳妇来说可能是放水和不放水的问题。所以他们之间的沟通问题显然是对文字诠释的意义不同造成的。

假如以上场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细心的读者一定能够发现故事1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吗?

问题1:婆媳之间的沟通方式,在“炖”和“煮”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问题2: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问方没有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被问话的一方仍然没有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什么问题。

问题3:从儿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来看,故事发生的时候儿子并不在现场,但是儿子的立场偏向自己的母亲,儿子没有跳出事情的本身去解决问题,而是希望自己的媳妇能够多包涵自己的母亲。

问题4:当媳妇听到儿子的解决方案,她真的能够和老公站在同一个角度去理解她的婆婆吗?如果可以,那么日常生活中所有类似的对话,媳妇真的就能每一次都做到妥善处理吗?


从上述的故事和4个问题角度来看,这确实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情,站在婆婆和老公的角度看:如果媳妇当时能够处理好,家庭就能和睦,婆媳关系就能融洽,夫妻关系也可以亲密,对吗?可是站在儿媳的角度来看:自己被孤立,老人需要被包容理解,老公需要不被小事情打扰,那么谁来理解媳妇的感受呢?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像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每天都有一个知识点没有弄懂,那么久而久之,那些小不懂就变成了他的大问题。

02

故事2:安东尼布朗《朱家故事》这本童书里,讲的是父亲和两个儿子,家务活从来不干,什么事情都找家里的女主人——孩子的妈妈,做的不好会被责怪,做得好是应该的,后来女主人离家出走,结果父子三人变成了猪,对生活绝望时,女主人再次回到家中,于是父子三人痛改前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主动再去分担所有的家务,家庭从此和睦!

我们抛开故事1的问题本身,来看一下日常沟通中:无论是婆媳,还是夫妻,到底应该怎么沟通才能避免那些尴尬又伤和气的对话呢?难道家庭的和睦一定需要有一个离家出走其他人才能觉悟吗?

沟通心理学强调: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听比说更重要,倾听是了解对方的前提,我们通过倾听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了解对方的目的,由了解,到理解,再到共鸣是沟通中最为重要的过程。而在有效的倾听中非语言的因素通常会泄露一个人内心的秘密,非语言通常是内心感受的最真实的表达。

今天和大家一起区分一下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区别:先谈一下无效倾听的7种形式:

虚伪倾听:假装在听,非语言配合的很好。其实什么都没听进去。

自恋倾听:在听,听到一件事情然后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选择性倾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听。

隔绝性倾听:听到自己不愿意听的口头答应,但是转过头就忘记了。

防卫性倾听:总认为别人说的话是在攻击自己。他们对于模糊不清的信息没有安全感,很容易相信是别人对自己的攻击。比如:当别人好心问你感觉怎么样时。你内心可能以为别人是在看你笑话,然后就开始防卫。

埋伏性倾听:仔细倾听,收集想要的信息,借此攻击说话者:比如检察官

鲁钝的倾听:无法接收到说话者的全部信息,只理解字面的意思,不理解语言别后的意思以及非语言的信息


再谈一下有效倾听的5要素:

听到:别人所说的所有信息(生理维度)

专注:全身心投入(心理过程、知觉倾向里选择的一部分)

理解:反应了倾听的忠诚度(听到与专注并不代表理解,鲁钝的倾听就是一种无效的倾听,理解包括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

回应:反馈,证明你在听:回应对方的想法、问题

记忆:能记住信息的程度。

从无效倾听的7种形式到有效倾听的5要素,不难看出想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理解,同时还需要能够有效的回应对方。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时,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忙——因为能够被倾听和理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

有效的倾听需要通过训练,任何一次认真的倾听都不亚于跑一场全程马拉松,倾听者会出现:浑身乏力,难受、出汗这些阶段。由于人的大脑会自动选择那些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能够做到有效的倾听挺难的。《朱家故事》中的女主人并没有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通过非语言的离家出走告诉她的家人——他们忽略她的感受使她很难过。当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努力改正时问题得到解决了。换句话说只有当语言和非语言一致时道歉才是最真实的。

03

说到和做到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效的倾听可以保证言行一致,至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有效倾听比无效倾听更有助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回到故事1中的问题,运用有效的倾听从新进行一次谈话。

问:今天菜的味道好像和平时不一样,感觉吃起来很软,有点像抄过之后有加了些水。(感受)

答:是,抄完之后我担心菜没有熟,又加了点水炖了一下。(解释)

问: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吃硬一点的菜,硬一点的菜比熟透的菜更有嚼头。(需要,请求)

答:下次抄这个菜的时候不放水了就有嚼劲了。(理解)

把自己发现的问题,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不加任何评论与判断的描述出来,即有助于对方的理解,同时也能通过这种观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避免猜猜猜。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不知道她为什么掉眼泪,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笑开怀。总是让对方猜测自己的意思,很容易产生误会,沟通中最忌讳这一点。

运用有效倾听中的回应使故事1中前两个问题得到解决。首先解决了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代沟其次可以让日常的小事情得到妥善解决,避免因为小事情的积压引起更大的问题,比如说婆媳之间的隔阂。一个不说一个不问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冲突形式。我们的感受是由我们看待事情的想法引起的,如果沟通不及时,所有不好的感受积压在一起就很容易引起冲突:一个认为我忍你很久了。一个认为不就是这么一点点小事情吗至于吗?

倾听5要素的回应包含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通过观察不加评论的说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都需要,比如像故事1中,说出自己喜欢吃硬一点的菜,婆婆理解了,也就有了解决方案。不加水就好了。

再回过头来说问题3.如果故事1中的儿子能够用中立的态度理解媳妇的倾诉:老婆只是想表达一些自己不被理解的感受,作为老公听着就好了,老婆并不是针对自己的妈妈,她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做任何评论、批判。我的批判与评论会让老婆听着不舒服,容易引起夫妻冲突。以中立的态度看待问题能够更好的理解对方。

问题4:在一个家庭中,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很重要,如果一味的总是让年轻人让着老人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会激化矛盾,日常生活的烦恼,都因小事情而引起。听到老公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让老婆心平气和的去理解婆婆,只能让老婆更加的认为自己是被孤立的。故事一1中,老公首先没有理解自己的爱人,其次老公选择了鲁钝式的无效倾听,激化了自己老婆和婆婆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破坏了他们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婆媳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一个男人,才有了婆媳关系。男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但是在男人没在场的情况下,处理那些小事情就需要各自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至少要保证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对方听明白。

就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的那样: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但是真正做到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中立的态度,其实还挺难的。就好像问: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一样。情绪偏差总是会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但是权衡一段亲密关系如和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做出有效的选择。

人和人之间并不需要和谁都同频,但至少亲密关系中,同频这件事情挺重要的。毕竟有哪一段亲密关系想要从“我们”变成“我”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让亲密关系变成《后来的我们》秘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