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2个三步走,帮孩子熄灭悲观的小火苗

“妈妈,作业太难了,我不会,你帮我写吧。”“妈妈,这个积木我搭不好,我不想玩了。”孩子偶尔会出现畏难情绪,甚至出现小小的自虐,拍着自己的脑袋说,“我太笨了”,作为妈妈,你是怎样处理的呢?

千万别觉得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孩子觉得困难,害怕失败就想放弃,这是孩子内心的悲观情绪在作祟。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就会被悲观情绪控制,成为一个负能量满满,消极悲观的人。

在学习规避悲观情绪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悲观情绪如何产生的。

悲观从哪里来?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指出,人是悲观还是乐观,取决于人们对困境的解读方式,解读方式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image

通俗来说,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认为困难会持续多长时间,困难的影响力有多大,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悲观的人,会认为困难一直存在,影响也特别大,甚至会成为灾难,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自己。乐观的人,就会认为困难是暂时的,影响也有限,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原因,还有外界环境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有一次作业没完成,有的家长就焦虑到不行了。作业完不成,考试考不好,上不了重点学校,考不上TOP1的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这就是典型悲观心理。把一次没做好作业的影响夸大成了永久性的,还会引发地震海啸般的连锁反应,而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人的悲观情绪是因为放大了困境的影响,把责任都推给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对困境的解读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孩子对困难的解读方式,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影响孩子解读方式的4个因素

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提出,影响孩子解读方式,让孩子产生悲观的有以下四个因素:遗传、模仿 、来自老师或教练的消极批评、带来无力感的消极经历。

遗传的作用没有实验数据支撑,但基因的力量总是格外强大,我们虽然无法证明,但也要心存敬畏,姑且把它列为第一个影响因素吧。

image

模仿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模仿对象通常是父母,如果父母经常有悲观的口头禅,比如,“我怎么这么倒霉”,孩子也会学到精髓。如果父母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孩子也会失去磨练忍耐力的机会。

来自老师或教练的消极批评

老师或教练作为教授孩子知识和技能的领路人,他们的评价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有选择的话,尽量给孩子选择乐观积极向上的教练。

来自老师的消极影响,有个朋友深受其害。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唱歌,但有一次唱歌被老师狠狠狠狠地打击了一次,然后,他就不敢唱歌了。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他依然记得老师批评他时的语言和神情。

带来无力感的消极经历

一些消极经历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态,比如生老病死,如果家里的宠物或孩子亲近的人生病死亡,孩子又看得很近很清楚,就会让孩子充满无力感,产生消极情绪。

image

尽管,孩子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会受到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依然是父母。即使孩子在其他方面受到了打击,让他产生了悲观情绪,父母依然有能力让孩子重新乐观起来,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重要的人说的话,自然分量会更重。

两个练习,让孩子变得更乐观

父母在引导孩子变得乐观之前,首先自己应该乐观,否则,就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点灯”,没有什么说服力。

父母首先要乐观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悲观的措辞,比如批评、忧虑、放弃等,要给孩子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毕竟,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

带孩子出门,被堵在路上了,爸爸随口说了一句,真倒霉,孩子就把这句话当成口头禅了。有一天又被堵在路上,孩子又说“真倒霉”,我跟他说,“在车里我们可以安安静静的聊天,还能看到漂亮的灯光,看着天从亮慢慢变黑,不是也挺好的吗?”然后我们就开始聊天讲故事唱歌,等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就说,“又到聊天时间了”。

image

第1个三步走:缓解孩子的不安情绪

当孩子因为一些因素产生焦虑不安,有悲观的苗头时,父母要及时的引导,缓解孩子的不安。

在《抗压力·亲子篇》中,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校长久世浩司介绍了三分钟缓解孩子不安情绪的小练习。

发现孩子的不安,用体贴的态度询问孩子“怎么了”,表现出和孩子的共鸣。

安抚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不安,告诉孩子“没关系,随它去吧”。

推迟不安,因为引起不安的是未来事件,和孩子一起设立个时间,将不安事件后移,比如先去洗个澡,先去踢个球。

这个小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在焦虑不安的时候缓解一下情绪,但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让孩子不安的事情真的那么糟糕吗?家长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方法教孩子如何应对不安。

image

第2个三步走:教孩子应对不安

应对不安有三个步骤,首先想象最坏的情况,然后思考最好的情况,最后考虑可能的情况。

通过这三步的思考,让孩子能够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最坏的情况发生也就是最坏了,但可能不会发生;最好的情况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而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也已经想好了对策,这样看下来这个事情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比如,孩子第二天要表演节目,担心演不好,不安焦虑。我们就可以用这三个步骤引导孩子。

最坏的情况,忘词忘动作了,什么都记不起来,想象这种场景,就像在表演默剧,但全都想不起来的可能性太小了。

最好的情况,表演顺利,场面轰动,孩子成为全校的小明星,梦想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到现实,想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某些难记的台词记不住,某些不熟悉的动作会忘记,那就针对这些问题想好办法,把台词写在手上,多练几遍不熟悉的动作等等。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孩子就能从自己假想的悲观场景里走出来,从现实出发客观的看待问题,避免对事件过分夸大,灾难化的解读。

image

乐观的孩子,不但能每天笑嘻嘻的,生活愉快,不怕困难,将来还更容易取得成功。有人针对美国1000名CEO做了调查,发现80%以上的CEO都是极度乐观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生活中有悲观的情绪时,不妨试试文章中的小练习,缓解孩子的不安情绪,教孩子应对不安,逐渐让孩子养成乐观向上的态度。当然,前提条件是父母本身也要变得乐观,并向孩子传达乐观,毕竟,父母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2个三步走,帮孩子熄灭悲观的小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