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探古之完结篇

走上千公里,只为那零星点缀在河东的珍贵古迹尚存,再不去看,变数多矣。

一路南下北上,探访着自金、元、明、清以来的壁画、泥塑、砖雕、悬塑、石刻与建筑,大饱了眼福。感叹着古人曾拥有的精神世界是如此宁静含蓄,又活泼有趣。我为木结构的殿堂楼宇、为层层叠叠的斗拱、为五彩琉璃的高塔,更为古代人物、动物隔世的奇妙表情而啧啧称奇。

环绕着吕梁山,左奔右行,环绕着中条山,下奔上行。光秃的山顶,浑圆的峁,被自然与人为破坏的地貌就在眼前回转,垂直于地面的成三角形的山连成一排,和在老牛湾看到的一样。山西、陕西、内蒙,何其相似。这就是我们中西部的地理形貌,我已熟稔而备感亲切苍凉的土地。望着黄土高坡,断崖深谷,心中五味杂陈。

五代、宋、金、元、明、清,就这样一晃而过。探古之旅,收获的是对各个朝代感性的体察和认知。后唐五代时期北汉的木结构建筑的粗犷古旧,人像的形似盛唐,都暗示了大唐的遗韵尚存但已风光不再。宋的文采,细腻的笔触,达于顶峰的悠长线条描摹的朝元仙仗图,成为后世的标杆。金元的模仿,少数民族的诚挚勇敢,让绘画与雕塑别开生面,虎虎有生气。大明的作品留下的最多,那种人性的流露,那种幽默感,那种高雅超脱的表情和对人的表情的瞬间捕捉力度,让我对大明朝有了深深的敬意。想想《三国》、《水浒》、《西游》就出自明,没有一定自由度的社会是出不了杰作的。清代,大多是临摹、修复、重建,人物塑像较呆板,不讲究,清的艺术,乏善可陈。

一路看山,一路欢歌,一路编词,一路听课。短短几日,是平静日常生活的高潮乐章。它集眼、耳、口、尤其是大脑于一体,完成着汲取、编纂、发散的精神活动。旅行使人亢奋、喜悦、情不自禁地想表达,想抒发。一切都变得简单明快,变得喜气洋洋,脑瓜儿特好使。和“对”的人一道出行,真是一种福气。

山西于我有缘,几次到访,所见皆有趣。河东探古,古代的遗存已渐少,景点却渐多了起来。不知什么是好的文化氛围,只是一味地圈地收费,到处如此。国之瑰宝尚存,要知道,今人的作为是守护、保留住原滋原味,少去干扰它们就好了。

河东探古,探到了什么?文明不断,古代不凡,今人汗颜,愧对祖先;走马观花,处处启发,细细揣摩,学海无涯;静心凝神,来日无多,探索求知,不负韶华。这是我的志向,亦是自勉的好词儿。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东探古之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