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的这本《万物原理》让我又一次感受到理论科学的魅力。
比起很多让普通人一读就睡的专业读本来说,这本用词简单的书,以通俗的方式介绍了十条物理世界中人类必懂的基本原理。
这本由中信出版·鹦鹉螺出品的《万物原理》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去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理论物理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写的。书中就时空尺度、物质组分、基础定律等探讨了“世界有什么”,又通过世界的诞生、复杂性的作用力、互补性的延展力等揭示了“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物理世界的基本原理是怎样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的。
人的体内有“一整个宇宙”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手边的一支笔、眼里的一束光、脚底的一方土......所有我们能感知到其存在、用身体某一部位触碰到的东西,虽乍看毫无相似,实则都是由共同的物质单元组成。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在有限的技术手段下只能发现原子的存在,因而认为“原子便是化学反应中能够交换的最小物质单元”。随着实验条件的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电子、光子、夸克和胶子等基本粒子,从而为“原子学说”的重新表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论证。
了解物质组成成分对人类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夜晚,当我们遥望辽阔的星空,与来自数百年前的星光对望时,总会被那点点深邃折服,不由感叹“人类真的太渺小了”!这种由来已久的思想与感觉真的就是认知的终点吗?
伟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他的《自我之歌》中写过:“我心胸宽广,包罗万象”。
维尔切克也在书里提及他童年时的学习经验:一个人的身体里包含着约1028个原子。如果我们把原子换算成更小的物质单位,这个数目将更加突破我们的认知。
现在你明白了吧,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宏大的“宇宙空间”。因此,不必总是妄自菲薄,事事否定自己的能力,毕竟“世界很大,但我们并不渺小”。
人应该学会定期“清空内存”
作为诺奖得主,维尔切克的知识储备量自然是不用多说的。然而,维尔切克从不以他这些傍身的积累为豪,他坦言:
科学虽然告诉了我们有关事物是什么的重要事实,但它从未断言事物应当是什么样子,更没有禁止我们将事物想象成别的模样。
换言之,他希望大家不要被已有的知识捆缚,不要停止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域展开探索。
科学并非是万能的。在受到认知条件的限制下,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释放自己的好奇,往往是知道的越多,想要知道的就会越少。
在科研的道路上越向迷人花丛深处走去,维尔切克虽得见许多细微的真相,却也因此感受到了思维的限制。这种限制,一方面体现在对没有科学根据的神话传说的怀疑上,一方面体现在对失去科学庇护的事物的全盘否定上。
世界因复杂而迷人。科学的认知如果以放弃了多彩的可能性为代价,那显然有些不值得,也与我们经历丰厚的真实人生格格不入。
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同样是由物质组成的人类必然是这世界运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因此,必须承认科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只是让我们拥有对世界真实模样的基础认知,具体到每个人如何开展自己的生活,还需要我们通过吸收更多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选择。
就人类的生存与学习而言,请记得:“万般最远途,唯有归家路”。
当我们像一块海绵永不知道满足地去吸收外来的知识时,不要忘了,知识与好奇有时会是反比的关系。请保持定时清空“内存”的习惯,容许自己回到最初那个好奇宝宝的状态。要知道,新的探索旅程,往往是在拥有基础认知的前提下才可轻松出发。
写在最后
选择一本书籍阅读,有时候不一定是为了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那些没有压力的、随意的阅读中,我们反而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眼前一亮的点。
《万物原理》这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功能书,它甚至不能在你阅读完之后立马让你产生一种故事分享的冲动。但是,就像书里介绍的那些已被反复证明的、亘古不变的基本原理一样,落在文字里的人生启迪也将成为每一个翻阅此书的人一生中都不会褪色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