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讲道理慢慢变成讲故事

似乎在我们心中,教师是最会讲道理的角色,然而在教师里面,班主任无疑成为了那个随时随地都能讲出一番人生道理的人。无论是打闹追逐,还是学习不用功,态度不佳,还是人际交往、礼貌礼仪等等,小到一声“谢谢”,大到思想道德爱国主义教育,老师都可以以教育者的口吻去居高临下的给学生讲道理,进行强行输出。但实际效果,可想而知,虽有效但却很低。其实,当老师换一种方式,以朋友的角度去进行故事讲述,会有别样惊喜的效果。

很多班主任都喜欢给学生们讲道理,或许这一点她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很多时候老师自己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方式,长此以往下去,学生最开始或许会很震撼,但是慢慢都已经熟悉并接近麻木,不愿意再去接受这样空洞遥远的道理。教师乐于讲道理,其一是因为天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评判教育别人的欲望,或多或少会对他人生活指指点点,只不过日常我们会压制,但是老师则可以 正大光明以教育之名去讲述那些大道理;其二是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讲授法”,我们都更加倾向于老师主动输出,我们倾听接纳,加之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看似成功的教育方法;其三是习惯,在班主任成为老师之前也是血学生,他在学校接受的更多的也是上一个老师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便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但这样的方式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作为我自己身为学生时代而言,最开始老师的道理及情感的确会让我认真思考,细细考量,但“一而再,再而三”之后,我开始厌倦甚至逃离,而观之班上大多数人,实则和我相似,都不太愿意再去认真听大道理,走神、做题玩儿东西,与老师的热泪盈眶形成两种不同的境界。为什么渐渐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呢?其实大道理更多的是理性,缺乏感性的情感共鸣,这样单向输出会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且大道理的背后更多的是在贬低学生并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很容易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且那些空洞、玄乎的大道理且不说孩子们究竟是否能真正明白,单论这种师生间的距离生疏感都是错误的。

与其满口大道理,不如成为孩子心中的“故事大王”,无论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还是革命故事、成语故事,甚至是自己的故事、学生的故事、自己临时编的故事。这些不仅仅能有效的吸引学生,同时也会将我们想表达的观点思想一并输出。

但是这样十分考验老师的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将一个故事跌宕起伏富有画面的展现出来也绝非易事,同时也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与选择能力,及时察觉到班上的氛围情绪并挑选出适合的故事。教师也需要不断发展自我,填空自己的“故事书”,可千万不能单调枯燥哦。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反思,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一个个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未来身为教师我们不需要去过分教育孩子们,慢慢引导,有所影响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讲道理慢慢变成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