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暖心相处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出来是这样的:某天,子贡问孔老夫子:“能不能教导我一句我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老夫子回答说:“就是“恕”啊。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去做。“

恕,在现代常常解释为“宽恕”。从“恕”的造字来看,一个“如”,加一个“心”,就是如心。如你之心、如我之心、如他之心。既然都如心了,哪里还有什么计较呢,心一下子就宽了,这就是宽恕。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宽恕的说明,简单说,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

去年看了一期孟非主持的《四大名助》,节目里出现了一个正在读私塾的小女孩,穿着汉服,长得端庄秀气,十来岁左右,宛如从古代穿越出来的小美女。小美女让她姨妈操心了。

据女孩姨妈陈述,小侄女今年十岁了,就只读国学经典,数学一点都不会。而且生活自理能力差,都十岁了,连打酱油都没做过。更过分的是,侄女儿完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就像个傀儡一样。

孩子的母亲倒是云淡风轻: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好,需要学数学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数学学完,并且有这样的先例可循。其次呢,孩子还小,人生阅历不足,她还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正确选择,所以,为了好走弯路,只能听父母的。至于生活自理方面,女孩母亲没有讲,也许是节目时间太短,来不及了吧。

关于学习数学的问题,笔者倒没有什么想法,毕竟在目前非主流的教育中,存在一种说法,孩子在十三岁之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十三岁以后,数理思维能力才发展起来了,所以,孩子十三岁之后再学习数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孩子的母亲就是受这个影响了。倒是女孩姨妈说的后面两个问题,让笔者展开了联想:

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十岁女孩,当她长大以后,尤其是嫁人后,突然善于干家务、突然善于照顾家人的几率有多大?一个从小被安排的十岁女孩,当她工作后,突然变成独立自主、积极有为的可能性有多大?

上面的联想当然是排除了生命的变数的。毕竟孩子才十岁,未来的几年里,或许她的父母、或许她自己突然一下子因某种原因触动了也说不定。尽管生命中充满了变数,但实际上,某些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还是很难的。

多年前,笔者作为曾见过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当时,他正在为上学穿什么衣,穿多少衣,和他妈妈发生激烈的争执,妈妈扛起孝顺的大旗,男孩子反对无效,败下阵来。当时我就在想,这位妈妈是不是管得太多了?十三岁的孩子,连穿衣这点小事都不肯放手,还要管得这么死,这孩子也太可怜了。后来,这个男孩十九岁时,我见到过一次,在他家里。在家玩游戏,没考上大学,一付无所事事,听天由命的样子,全然不象年轻人。她母亲看孩子的眼神,充满了无奈。

子贡象孔老夫子请教能终身奉行的话,孔子答道:“就是恕,具体施行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育中,若明白这个道理,会避免很多人生的混乱。看下面几句话:

第一句:我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自立自强,所以,在他还小的时候,我要好好地培养他。他的生活我包办,他学什么由我决定,他做什么由我安排。第二句:我希望孩子将来不要独立,要依赖性很强。所以,在他还小的时候,我要好好地培养他。他的生活我包办,他学什么由我决定,他做什么由我安排。

看完这两句话,有什么感觉?第一句是很多自认为爱孩子的父母的教子方式。看完了是不是觉得逻辑上很别扭啊?不这么写出来,估计有些父母可能都意识不到。第二句呢,尽管逻辑顺畅,但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奇葩父母,太那个缺什么了。

那么再看第三句:我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自立自强,所以,在他还小的时候,我要好好地培养他。生活上,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业上,他想学什么,只要对他的成长有利,我尊重他,让他学。

看完这第三句,什么都不用说了。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可能的话,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生命完全让别人做主,哪怕是一个孩子。自己的身体让别人做主,叫牵线木偶;自己的精神(心灵)让别人做主,叫傀儡。如果自己生命中一半以上的事情,都要交由他人,那么这个人的生命状态就像一个寄生虫。荒唐的是:这些喜欢为自己孩子做主父母,偏偏最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手画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对这类家长来讲,太贴切了。

还是将心比心的过日子吧,毕竟这样的日子很和谐、很暖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暖心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