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探究=最优化——《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公开课反思

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听评了我校本学期已入职两年青年教师一堂公开课——《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七八年级数学组集体作了简要评析。整堂课:集体对答,复习旧知,指导观察,给出性质,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板演练习,反馈矫正,分层提高,积极配合。

总体感受,新授课课堂教学,突出传统教学方式——灌输练习,纠错再练,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提高。灌输教学,其特点是,师问生答,记忆练习,反复多次,做对即可;所谓问题,思考价值,没有多大(问题缺少启发思考性),只要看看猜猜,不难回答,解决“问题串”。看似学会,其实一知半解;集体回答形式,整齐响亮,会的大声,不会小声,滥竽充数,像模像样。感觉会了,理解肤浅,应用乏术,只能“临摹”,错误不少,道理不通。板演练习,出乎意料,情理之中,学理之外。灌输学习,顿顿做成“夹生饭”。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借助网格,再次画出组图,动手动脑体验,图像变化特点,然后应用希沃白板函数作图软件,生成图像,提出问题串:1.从两组不同区域位置图像,你发现与比例系数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分组合作讨论交流。2.展示交流,碰撞思维火花。然后,组内组际交流。设计意图:激发儿童学习内在动力,激发学趣,手脑并用,开启具身思维。让学生经历知识归纳过程,结论自然引出,这样理解知识,记忆运用,不会出现卡壳,或者生搬硬套现象,学生怎能不爱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有效解决,灌输解决不了,探究创造才是唯一的出路。即便记住了,默对了,迁移运用对了。在他的内心里始终有个“大问号”——为什么是这样呢?

如反比例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大多困惑不解。尽管看去是那么回事,实际应用起来,还是“转不过弯”。突破难点,要运用探究方式来做。1.厘清概念。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是说,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对应的自变量与函数值,实质是点位置变化特点,当图像上的点“下坡”时,随着时间增加,离原点越来越近。假如点在图像上,“下滑”过程中,自变量越来越大,函数值越来越少。然后同桌合作交流,动态感悟图像性质,认知心理结构,刻在脑海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也就为学生喜爱运用。也可以这样想,自变量越来越大,对应图像上点的纵坐标,越来越少。2.充分运用“学进去讲出来”学习要求做,这种学习方式最有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小主人课标要求。

设计意图:教学难点,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看似学得少而慢。实际理解运用上,不仅正确率高,而且理解深刻,应用灵活。宁可少做两题,也要理清性质,不能为练习而练习,吃了夹生饭,再做也不熟不香。

基础差,要灌输,更要探究,学进去讲出来,从而学会学习,学出信心,才能奋起直追,这是条比较优化的设计。相反,疲于练习,越练越累,直到厌恶数学学习,直至停滞不前,教学走进了死胡同,这是呆读死记的结果。

以上是听课后,集体评析的综合评述。不仅是个总结,提升认识,也是积淀个体理论的有效行为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灌输+探究=最优化——《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公开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