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忽略了这些用光基础

       肖像用光本质上是用光来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和面部特征。

       这一点是大多数摄影师所忽略的,在批量化生产照片的时代减少了观察以及灯光变化这一环节,不同的人不同的脸型不同的性格也用同样的灯光,从不考虑拍摄对象是否适合。

       很多人就是将固定好的光布置在那里,然后引导被摄者看向相机,咔嚓一声就结束了拍摄,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并不是真的完全理解和能运用灯光照明的基础知识。

        真正理解用光意味着就像运用光圈和快门的关系那样熟记于心,利用它们去创造,去实现想法,了解了这些灯光的基础知识,就可以运用在任何场景里。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关用光的基础词汇:

主光:布光中占支配地位的光,也常称为“基调光”或“造型光”。主光决定着片子的“调子”(高调或低调),它的位置也会产生高光和阴影所形成的造型轮廓。

辅光: 画面上起辅助作用的光被称为辅助光或辅光,画面上人像的各部分的细节层次的多少是通过辅光来控制的。辅光又分为阳辅光阴辅光阳辅光的作用是在亮部和暗部之间明暗交界线之间增加过渡层次;阴辅光的作用是给暗部增加层次细节。

光比:光比就是主光与辅光的强度比值。当两者差别很小的时候,就叫做低调布光拍摄;光比在2:1时表明主光强度是辅光的两倍,主光造成的阴影基本上被辅光抵消掉。当主光与辅光的强度差别很大时,就叫高调布光拍摄;照片中出一定的阴影才能使场景保留深度感。

光度 :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光源发光强度和照射距离影响照度;照度大小和物体表面色泽影响亮度)。在摄影中,光度与曝光直接相关。从构图上来说,曝光与影调或色彩的再现效果密切相关。丰富的影调和准确的色彩再现是以准确曝光为前提的。有意识的曝光过度与不足也需以准确曝光为基础。所以,掌握光度与准确曝光的基本功,才能主动地控制被摄体的影调、色彩以及反差效果。

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光位下就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

摄影中的光位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与脚光等七种。 

(1)正面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随角度高低分别称“为平射光、顺光和高位顺光。正面光照射的被摄体令人感觉明亮,但立体感较差,缺乏明暗变化。

(2)前侧光:指45度方位的正面侧光。前侧光照射的景物富有生气和立体感。

(3)侧光:又称90度侧光,侧光下被摄体呈阴阳效果,是一种人像摄影中富于戏剧性效果的主光位置,它能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

(4)后侧光:又称“侧逆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侧后方,能使被摄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

(5)逆光:又称“背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后方,逆光能使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空间感。逆光构图很重要的一条是使画面产生深色背景,否则轮廓线就不醒目。

(6)顶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上方,如正中午的阳光、顶光会使人物脸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

(7)脚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方,常用于丑化人物的一种灯光方向。自然光中没有脚光的光位。

对基础词汇有一定了解后,我们来熟悉几种基础布光:

眼神光 (catchlight):

眼神光就是人物眼球上形成的微小光斑,这个小小的光斑可以使眼睛生动传神,帮助你刻画人物的神态,它是人像摄影的特殊手段和点睛之笔。仔细观察很多大咖拍摄的肖像,一定是有眼神光的。

眼神光的形成自然需要有光的存在,由于使用的光源不同,其在眼睛中显示的反光点,在形状、大小和位置上也总是不同的。例如,在室内拍摄人像,光线从窗户照射进来,被摄者面对窗户时,他的每只眼睛里就会出现明亮的窗影;或者用照相机上的闪光灯,也会在眼睛中央造成细小的白点;在摄影棚里,使用反光罩或反光伞,也会形成一个反射区,这种反射也会形成眼神光。


蝴蝶光 (Butterfly Lighting) 或称派拉蒙光 (Paramount Lighting)

这个布光的命名,来自于鼻下所制造的蝴蝶形对称的影子。兴起于1930年代;光源设定在相机后的正上方,会制造出面颊与下巴的阴影,因此会更突出两颊颧骨,并且让面孔看起来更瘦、下巴更尖,能提升对象的魅力,所以并不是十分适合圆脸和有深邃眼窝的人。​

环形布光 (Loop Lighting)

​​环形布光是在派拉蒙布光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成的,非常适合拍摄常见的椭圆形面孔。将主光放置的高度降低,并向距离主体更近的方向移动,这样鼻子下面的阴影会在面部有阴影的一面形成一个小圆圈。主光源稍高于眼水平,鼻子的投影并不会与面颊阴影相连,而是稍稍朝向下,同时光源也没有过高,以致失去眼神光。

伦勃朗光(Rembrandt lighting)

​伦勃朗光是人像摄影中独特的一种布光效果。它的基本光效是: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斑,因此也称作三角光;分别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

它缘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所画群像油画《夜巡》,他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而后摄影家借鉴了这位油画大师的“布光手法”确定了光斑形状以及光比和光位,使这种布光运用在人像摄影之中。​

油画《夜巡》

《夜巡》放大图(圆圈部分就是上文讲到的三角形光斑)

分割布光 (Split Lighting)

顾名思议,就是把面孔一分为二,一面光,一面暗,会营造出较强烈的戏剧感,适合个性或气质较强的人物。例如艺术家、音乐家等,当然这种光的阳刚味也会较重。

要制造这个效果,就是把光源以90度置于对象的左边或右边,根据不同的脸型可将灯光稍稍移前或后。需注意的就是布光须跟随拍摄对象的面孔而改变,头部有转动的时候,灯光也应跟随转动。



END

作者:影千柳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只是忽略了这些用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