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体验的完形循环:早期构想——初步设计

任何理论经验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要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地修正完善才能更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建立于实验科学基础上的心理学也是如此。

体验循环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早期构想和后期发展两个阶段,早期构想由皮尔斯在《Ego,Hunger and Aggression》中提出了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依赖的循环概念(Perls.1947),在其中,他概述了一个包含有机体与环境接触的六阶段的体验地图。1.有机体在休息时—2.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干扰因素进入意识—3.一个画面或实验被创造—4.这种情境的结果—5.当成就达成或需求满足时紧张感会减少—6.机体恢复平衡。

PHG1951年把这个地图的六阶段概念化为:前接触、接触、最终接触、后接触。

前接触是指个体表现为兴奋或活力去响应有机体发出的需求信息即感觉,这些感觉从其他身体和环境背景因素中脱颖而出;

接触是指个体通过接触环境、开始付诸行动并已看到需求物的图像后,最初的需求即感觉会退回到背景中;

最终接触是指个体与需求物充分接触,如看、听、吃、性爱等等,此时,需求信息已完全退回背景,而个体充分停留在需求物的体验感受中;

后接触是指个体在满足最初的需求后感到满意和充实。

以上这四个步骤,让我感觉到了西方实验式理论的形成特点:可见、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等等。这为更多人进入领域提供了最大可能,有其传播的应用的便利优势。体验完形之间存在空隙吗?有的,它可能存在于1.机体休息时,也即出现新的需求图形时,或是在6.机体恢复平衡时,也即前一个需求刚刚得到了满足时,因为机体的需求是为了满足缺失而产生的,既然不缺,那暂时是不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13.体验的完形循环:早期构想——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