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着学习已故师父说话的样子,可终究没有达到他老人家的一二。书中很多熟悉的格言警句,从他老人家嘴里吐出,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据说,这本书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现于世,说它是清朝周希陶著,恐怕有些牵强。倒不如说是他编著好一些。大概明朝许多作家文人,都不屑将摘来的句子据为己有,所以,它就成了清朝人留下了的书籍了。
如果把书中的句子认真查找,大概国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里有,诗词歌赋里有,格言谚语里也有。至于戏剧小说和文人杂记里还能找到它的出处。
都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恩师却“一本增广育鲜花”。恩师每每说话,听起来抑扬顿挫。极有道理的话语,总是让我们扬起小脸,瞪着水灵灵的小眼睛,一字一句地想把他老人家的话都记住。
我们小时淘气犯错误时,父母多会粗暴地“教育”,拳打脚踢是轻的,棍棒绳索经常招呼,更有甚者是“吊打”。我家院内的那棵不大不小的槐树,有一个枝杈都秃了,便是我的“刑场”。
恩师却不会这样,动手打我也就一次,但记忆深刻。因为他老人家那一脚,虽然把我从土坡上直接踹了下去,可等我爬上来时,看见他满眼是泪水。那种感觉,只有亲人才能体会。原因是他老人家曾严厉告诉过我们,绝不能去爬甘德尔山的鹰嘴崖。
我却仗着跟恩师学会的三脚猫功夫,爬到鹰嘴悬崖把伤害同伴的鹞子掏了下来。后来,果真有孩子从那里摔了下来,命丧西山。
大多数恩师都会说两句:“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学校老师在劝我们读书时,总是这样:“你看我干什么,看黑板;你看黑板干什么,看你的书;你看书干什么,看我!”然后就对着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孩子大声喊着:“气死我了,不教了,怎么教也不会,你们这群笨蛋!”
这时候,我就会想起恩师那深沉的声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还有:“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仪疏。”
毕竟我们还小,只是觉得恩师这些话朗朗上口,一定出自那个名著,一定来自哪个大家。谁知道后来读了《增广贤文》,这才恍然大悟。早知道好好求求老人家,咱们也学点。
“看了水浒学打架”,红楼又说是女孩子读的书,四大名著,只有三国和西游读了。“看了三国学奸诈”无论阴谋阳谋,都没有学会。“看了增广会说话”,这绝对是真的。可惜,年少时没有机缘,他老人家那里也许并没有这本书,或许有,或许也让我们读来,只是,我们太贪玩了。
已经是少年了,知道交朋友了。只是,恩师业已老去。病榻之上,仍然念念不忘,念念有词:“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从那个时候起,其实我们就走进了社会。只不过是恩师教导的过早,而我们成长的太迟了。但人格魅力和它的光辉,却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有人说《增广贤文》是一种处事“独善其身”的一种哲学,我没有感觉。只是从其中读懂了,要孝敬父母,善待朋友,要多行善良,少做恶事。“做人的准则”不一定,“处世的法宝”差不多,“交际的妙术”有些过,“治家的秘诀”必定是。
说实在的,这就是一本蒙童读物。我曾经给孩子们推荐过,让他们好好去读读。可惜,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功课落下了很多,既要完成当天的作业,还要把几门功课都要预习了,既要吃饱了饭,还要有时间玩耍。哪有什么时间来读它啊!
我非常喜欢这种三言两语,四言七句,五言也有,灵活多变,适合儿童的读物。也许它太过简单,恩师不屑让我们去读,也许,我们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有玩的时间,却没有读书时间。
恩师曾经把我叫到身旁,耐心地告诉我,多读一些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学修德的书籍。这本《增广贤文》通俗易懂,看来挺适合我现在读的。
我喜欢简单的事物,就像喜欢一样。大道至简又意蕴无穷,读起来不浪费时间,还能在短时间里给自己带来快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也到了恩师那时候的岁数了。每当享受着盛世风华,都会想起他老人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在此时读书,是我最大的幸福。在少年儿童时遇见恩师,更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唉!斯人已去!独自思念矣!
同昨天那本书一样,这本《增广贤文》还是很薄,尚不足百页。后面附录七十页的《袁氏世范》,意思大概也是如此。因时间关系,并没有去读它,放在明日,或有时间再读,应该更有意思。
《增广贤文》最后一句:奉劝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