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格里森姆式嘲讽

请继续相信正义,也请继续坚持维护自己的公平。

一个人凭借构想和写作畅销小说努力致富本就是一件并不算太容易的事,而在这项事业的进行道路中同时获得乐趣,更是为数不多,约翰·格里森姆便是其中之一。同本书的推荐者肯·福莱特一样,二人都力求于在写书一事上取得更大的额外享受,所以福莱特写了巨人三部曲为自己的历史观重新注明,而格里森姆则在法律条案的熏陶中找出了写作的新思路。

已经展现了自己在悬疑小说中的天赋的格里森姆,毫无疑问在新书《吹口哨的人》依旧保持着其充足的创作欲望,他以美国吹哨人法案为引,写出了警方通过“中间人”的控诉破获法官掩护下的大型黑帮洗钱案件。以法律为基础,并且当选密西西比州众议员的格里森姆完全明白维护法律公正性的意义,而吹哨人法案的制定更是对监管部门的一次洗牌。这一次他将罪恶与法律挂勾 ,又把司法、法律与安全保障系统直接推入了时代的旋涡中,这是对这个国家机器的控诉,也是读者如此喜爱的缘由。

《吹哨人法案》,它允许个人或者某个团体对于接受过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的企业或者是相关的受益人进行查处。

公权力的下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着举报人的利益,同样也代表着群众可以为捍卫自己的利益与政府抗争到底。

海岸帮的势力铺设极广,这是格里森姆小说中常见的程式——小人物战胜大人物,当故事的末尾海岸帮被连根拔起,涉及到的赌场、酒吧、酒店、购物中心无数,而其背后身披着的法庭外衣,更是让调查者们显得像是落荒而逃的失败者。谋杀、失踪、逃亡、警方保护,格里森姆用到了美式黑帮中所有的常见元素,而通过这些罪行累累,也让读者明晰“吹哨人法案”的可贵之处。

虽然结尾时的失踪者迈尔斯重新出现在莱茜面前,解释了自己为失踪的设局如何骗过警方和黑帮,并成功引发二者的对立,但不得不承认,他的回归只是为了分得自己该有的报偿,自那个正义的警察雨果死后,莱茜的周围就只剩下这些投机者了,他们胆小、怯弱、又显得自私,这是除了表面犯罪者外的另一处黑暗。而这也恰恰是格里森姆对美国中产阶级行为、好恶、习俗的了解,以及对混乱与秩序,暴力与和平的思考。

当新的法律和条案开始实行并动摇另一个群体的根基时,暴力和罪行永远会先行一步,就像王晶电影《金钱帝国》里ICAC首任长官被肇事者撞死在街头,雨果的死就是这场战争开始的号角,活着的人相信这不是一场意外,他们更明白将会与怎样强大的敌人斗争,但这依旧无法阻止少数人的勇气。

如果说在格里森姆在他之前的故事,例如《鹈鹕案件》,例如《失控的陪审团》,都是在写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如何埋葬掉公平与正义,那么《吹口哨的人》则更贴合于大众的审美——冒险的个人主义精神和扶持正义力量的感情宣泄口,当法庭上的法官用三十分钟的时间长久地发泄着对克劳迪娅的愤怒的时候,坐在陪审团席位上的莱茜却让人觉得惋惜,这是良心和正义几经周折后对天理昭彰的“含泪的笑”。

而愤怒和牺牲也是这个社会在不断行进中永远无法避免的缺口。

坊间有传马雅可夫斯基曾说“当你走头无路的时候你还可以去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众人以此来抵制法律判决的不公正,然而人与法律的关系只能以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展开吗?吹哨人制度正是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大门。

我们总会说“正义会迟到但永不缺席”,我们相信着善恶有报却又不断地被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击倒。我们期待法律的公正性,但不得不承认人为判罚的有失公允,当该值得被信赖的法律基石同样污浊,我愿意相信着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拯救我们。

发苹果给你的人并不意味着友善,法律的判决者也会犯错。
但请继续相信正义,也请继续坚持维护自己的公平。
这不是时代赐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该向时代讨要的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约翰·格里森姆式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