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二)

(续上一篇)

第二部分是李亚敏老师结合对作业题目的解读,讲解了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备课的内容。

首先李老师出示了百度当中对“备课”的解释: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这个定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备课——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怎样备课,包括四个方面,读懂课标、理解教材、掌握学情、精心设计。教材解读包括读懂小学阶段的教材、本年级教材、本单元教材和每一课的教材。李老师还通过一棵树的形式,强调学习课标以及对小学阶段教材、本年级教材的解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修炼的过程,是一个扎根的过程。只有这些内容理解透彻,对每个单元、每一课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才会不会偏离方向。

接着李老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讲解了大单元备课的五个阶段:单元解读、确定目标、单元评价、了解学情、设计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设计)。其中单元解读要在学习课标及各册教材解读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既要有望远镜思维,即纵向解读1——6年级教材,又要有放大镜思维,也就是横向解读,单元解读;单元目标的确定包括素养目标、核心目标、基础目标和其他目标。在这里,李老师说这个素养目标核心目标就是之前理想课堂里说的B类目标,基础目标和其他目标就是A、C类目标;单元评价包括最终评价、过程性评价(情境化、标准量化);了解学情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单的检测来完成;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用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要体现主题情境性、过程实践性和综合性。

李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让我们现场翻到新课标、《大概念教学》这本书的相关页面,让我们真切了解如何打通课标与大概念教学的学习。我边听边领悟:原来《大概念教学》中所讲的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是相通的。比如单元评价包括最终评价,即单元大概念的迁移,和过程性评价,即课堂教学评价和作业评价,而在〈大概念教学〉中讲到的学习性评价、学习式评价就是过程性评价,学习的评价就是最后的学业评价。

听到这里,我反思我们的大单元备课,基本流程是这样的,但是对新课标中这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对单元素养目标、核心目标的界定会有偏差,不够细致准确。另外,学情的了解,即课前预习单的设计有忽略,之前一直在做,但是本学期又忽略掉了。对单元评价这一块,以终为始这样的理念,有提及和要求,但是很多老师不太理解。至于学习过程设计,对任务群的设计还不是太清晰,这个任务群与每一篇课文的关系还理得不是很清。

最后一部分是屈小娥老师结合五下第六单元思维单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解读教材,如何定单元目标,如何梳理单元大概念地图、如何设计每一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如何评价等等,是一个非常成熟完整的大单元备课的案例,我想我需要反复学习研读,并且结合《大概念教学》和新课标来学习,真正掌握其要领,下一步再拿出一个单元来实操,最后来培训其他老师。

近三个小时的课听下来,我居然有想再听一次的想法,可见这个课的深刻性与实操性,感恩讲师们专业的奉献精神!这种对专业的虔诚是我们所有教师最需要学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反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