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云:爱是如他所是 非如我所愿

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是李雪,初识感觉像是“柔情诉说”,实则却是“刀刀入骨”。全书由觉察、态度、关系、内在、外在五部分构成,传达的养育、教育观念是“如他所是”。

如他所是,轻盈的四字背后绝对是不如我愿。为何这样讲呢?既是他则一定不是我。作者李雪的剖析应该说非常犀利,以她独有的敏感和逻辑思维,把母婴关系、行为关系、内外关系写得淋漓酣畅。切肤之痛或者就是作者敢于向自己开刀的基本体验。无论是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中,当这种切肤之痛真实发生之时,或者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关于内在婴儿。于人而言,或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婴儿。这个婴儿可能在一直会伴随人的成长,而它却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异常脆弱,这种脆弱的力量在我们面对各种关系中的不定时出没,可能带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依着作者李雪的分析,我们需要做的是觉察自己的内在婴儿,以敏感、亲密和顺从天性为要,去认识、接纳和改写。

关于全然看见。成人不用惯性思维去框住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知、观察世界,这样才有无限可能的发生。但很不幸的,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早已被世俗渲染了的各种条框去限制孩子,因此,不打扰、不评判是全然看见的前提,看见真的发生了,爱才会涌动。

关于童年沟通模式。作者李雪认为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尤其是在更为内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亲子沟通模式下,这种模式的直接决定作用更为明显。“心中有你,不必言说”在普遍意义上以爱的名义建立了亲子沟通模式,而这种沟通模式在未来一定会重复出现在孩子与他人的沟通模式中。

关于内在和外在。作者认为会痛的不是爱,当内外联结发生时,实质对应的是内在的自我价值需要和外在的物质需求,界限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重要环节,不是“你好,我就好了”,而是“你好不好,与我无关”;不是延迟满足而是延迟的前提是即时的满足,内外呼应,内心才是自由、丰富和多彩的,更是没有限制信念的,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制约。

尽管,作者的观点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甚至有些偏执和极端,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个性,或许才让我们更惊醒,道理和体验的极致融合,才能直接击中我们的心。

//ty.y�׮�!�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建云:爱是如他所是 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