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旁观者效应”竟然来自一则虚构的故事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旁观者效应”,它指的是对某一件事来说,个人因为认知到团体的存在,把个人本来要做某件事的行动力减弱了。团体越大,旁观者效应越强,个人行动力越弱。

这是个多么有道理的道理啊。比如说在一个教室里,如果老师指定某个同学去做,那身负着指定的责任,这位学生做事的概率应该是很高的,但如果老师是对着全班同学这么说,你们中哪位同学把某某事做一下,那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是不会举手的。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典故,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责任一旦分散,人人就成了“旁观者”。

1964年的一个深夜,纽约皇后区,一名叫吉诺维斯的女子在一条路灯明亮的大街上被杀身亡,路旁公寓大楼内的居民都听到了呼救声,有人开灯,跑到床边看看发生了什么,但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制止凶手,哪怕是报个警,致使女子在一次次的惨叫声中,死于非命。事情发生后,《纽约时报》报道了这起凶杀案,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三十八人目击谋杀案却没有报警,皇后区女性被杀案反映出冷漠无情!”

这次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心理学家纷纷指出城市充满了着“疏离感”,每个人只顾自己,对别人的死活毫不在意到几乎冷血的程度。由此案,心理学界发展出了著名的“旁观者效益”。由于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在“旁观者效应”风行了四十年之后,2007年有学者指出,当年《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实际上是个假新闻,情节是虚构的。理由有:根据警方的记录,凯蒂并没有被追杀三次,而是发生在阴暗的街角,也没有人开灯在窗前观看,因为那里根本看不见什么窗户,当然也没有如此准确的"38"位目击者。而且确实有人报警,警察赶到现场时,凯蒂还没死,她是在医院救治的时候,因伤势过重而死的。

你看,一则假新闻诞生了一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旁观者效应”,至今仍然成为学校必教的重要内容。新闻也许有假,但概念则未必能够否定,它仍然具有指导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的“旁观者效应”竟然来自一则虚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