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问答语录《传习录》读书笔记摘录【读书笔记21】

王阳明问答语录《传习录》读书笔记摘录【读书笔记21】

【答顾东桥书 01】

1、

问: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答:区区格、致、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吉祥,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关键词注释】

①用功太捷:而学习实行起来又太简单方便。

②生师传:学生们相互传承。

③区区:关于

④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⑤日用事为间:在日常行事中。

⑥实地用功:实实在在地用功夫。

⑦多少次第:多少次的反复。

⑧若吾子之高明:像你这样聪慧高明的人。

⑨何邪:为什么?


2、

问: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答: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元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关键词注释】

①吃紧立教:指出的确切实在的方法。

②物理:事物上的道理。

③明觉精察:自觉细致。


3、

问:所释《大学》古本,为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答:“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珠子正相反。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之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是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

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为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心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不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

【关键词注释】

①释:注释(动词)

②古本:旧本

③心之量:心的本体

④知性:认识了人性

⑤在于:依赖于

⑥推本:推敲

⑦存其心:存养本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问答语录《传习录》读书笔记摘录【读书笔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