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罗杰斯号/行动舱/熊小文

1,听晨间导读,科学还是体验?

2,阅读《个人形成论》第一章

《个人形成论》的第一章,就提出了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专业思想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我想,个人形成论,一方面是关于罗杰斯本人的心理学治疗观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则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理念——个人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

在第一章的内容中,罗杰斯谈到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学术研究历程,可以看到,他也并非一开始就决定要研究心理学,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觉得自己是一名心理学家。但是,多年对于心理治疗和干预的体验,使得他成为了经验丰富、体验多样的又具备思辨与总结能力的心理学专家。这和所有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不谋而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关于罗杰斯的专业思想和自我历史发展过程,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是如此尊崇自己的内心,又是如此努力地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尽管也曾经感到迷茫、困惑,但至少,他的坚持让他收获了更加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带给了他相当的回报。他对于自己专业思想的总结,可以归纳为理解、接纳、做真实的自己、尊重体验与事实。这些所有要点,并非针对求助者、也并非只对专业的心理治疗有意义,这些所有的要点,都可以使我们普通人在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得到成长。

做真实的自己,很难。难在我们习惯了去用普世的规则框住自己;难在我们也许根本不了解自己;难在我们也许很不就不知道怎样才算真实。就像罗杰斯所说,摘下所有的面具,感受面具后面真实的自己,是做真实的自己的开始。

很多人都说理解万岁。有一位孩子正在青春期的母亲和我说我已经很理解孩子了,为什么感觉还是无法交流?因为真正的理解不只是看到、听到,更多的应该是感同身受,去感受孩子背后那颗跳动的心里,所经历的一切波涛起伏的想法以及所萌发的所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精神世界的理解,永远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至高无上的宽容。

对待别人多理解,而对待自己,我想难能可贵的就是接纳吧。太多的人,大多从小都生活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好的世界里。我们被赋予各种竞争的使命,却唯独没有人要求我们做自己。长大后,还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是不是工作不好?我是不是嫁的老公不如别人的老公?我是不是过得不幸福也得不能让别人说自己是离异妇女?……这一切的问题,却没有一个是扪心自问,我现在是不是在做我自己,是不是在过我想要的生活。都说现在物欲横流、价值观缺失,我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都没有接受过接纳教育,没有被告知过接纳自己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恩赐。只有接纳自己,我们才有勇气卸下厚重的面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内心情感的流动;只有接纳自己,我们才有改变的可能,我们所处在当中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只有接纳自己,我们才能成为自己,并为之努力,不再在乎外界的评价,外界的评价永远都只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那般很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接纳自己,我们才会明白理解与接纳别人的重要意义,成全了自己而完满了他人。

关于尊重体验与事实,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情该如何做出明确的判定的时候,请相信自己的感觉。你所有的价值判断一定是建立在长久以来经历的各种体验与事实的基础上,所以,不论外界怎样下定论,一件事情对于你的意义、一个人对于你的意义以及一段关系对于你的意义,能下定论的只有你自己,与他人无关。他人所做出的一切判断都是建立在他人的体验之上,与你无关。说到这个观点,我想到了有关谈恋爱的话题。很多人找另一半往往就陷入了世俗普遍意义上的标注当中,比如学历、颜值、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等等,并不是说这些不需要考虑,只是现在的状况是大家都拿这些作为框框,去划定界限;或者就是听从家人的意见,对自己的感受充耳不闻。谈恋爱这件事,是一件特别强调个人体验与事实的事情,很多人苦恼,“这个人对我很好,就是颜值不行”;“这个人脾气不好,但是对我很好”……等等,到底该不该选择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相信你的体验和事实绝对不会骗你。好的感情一定是让你感觉被接纳、感觉有共同成长、感觉就像是各自的半圆拼成了一个圆。相信自己的感觉与体验,就像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D7/罗杰斯号/行动舱/熊小文)